第五期院长论坛成功举办

20.09.2014  21:30
      7月16日,我院举办第五期院长论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基础与长远战略”。论坛由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周航主持,主讲专家为我院经济所特聘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刘彦随研究员。
                             
  刘彦随从国内外的大形势分析入手,以“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基础与长远战略”为核心,分别从城镇化的内涵、透视“乡村病”、城镇化建设模式、城镇化长远战略和城镇化典型案例等六个方面,做了主题报告。
  刘彦随界定了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指出了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特征与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动态性、必然性、综合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具体到新型城镇化,则体现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层面。不过,在快速城镇化的道路上,我国城镇化体现出总体上升、波动大,数量虚高、质量差,速度过快、问题多,产城脱节、难持续等问题。
  在透视“乡村病”的问题上,刘彦随提出了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快速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和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四大问题。他指出,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正在高速非农化。主要表现五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数量的变化和就业问题;二是土地快速非农化,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三是建设用地规模扩展,政府与企业是推手;四是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五是土地低征高卖,低效利用。其次,“乡村病”中存在着农民社会主体快速老弱化的问题。再次,“乡村病”还表现在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的问题。农村人走地不动,建新不拆旧,不占白不占导致空心村的问题日益突出。此外,“乡村病”还包括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问题。一些地方“癌症村”的涌现,已经严重危及到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为此,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模式,应该考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模式、资源节约转型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模式、统筹城乡土地管制系统模式和问题区域转型发展模式等。在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中,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要协同推进,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促进就地城镇化,就近园区化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在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模式中,要适应农村人地关系的剧烈变化,加快农村产权、户籍、社保制度和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主体、保护农民利益。强镇兴业、城进村荣,转变城市扩张、土地财政对乡村空间依赖甚至寄生关系,建立城乡平等、互惠、一体的新型关系。在资源节约转型发展模式中,土地集约化、资产化倒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化,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和宅基地确权流转市场化模式。推进农村空废土地整治与配置,促进城乡发展转型。创造条件让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土地市场权益权,使务农村民、失地村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等。
                               
  我国城镇化长远战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立足国情,科学认知。其中,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是系统思考,厘清问题。比如厘清新型城镇化既是发展问题,更是改革问题;新型城镇化要突出统筹城乡,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势,构筑平等、协调、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等。三是统筹谋划,创新驱动。把人口进城“安居乐业”和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相挂钩,建立“城镇化适宜指数”和“城镇化人地系数”指标,避免盲目扩张,要地不要人、圈地不发展的问题。四是着眼长远,科学决策。其中,新型城镇化规划决策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客观规律,强化理论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充分发挥民主,深入调查研究。五是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在京津冀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中,空间集聚、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土地集约等问题要集中考虑,总体统筹与分区相结合,推进多层次协调创新发展。
  刘彦随列举了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结合实践调研,指出城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一是大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二是中小城市产城的融合发展;三是中国产城融合理念建设;四是城乡等值化与就地城镇化。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