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效:痴心环境法 亦师也亦友

04.01.2017  01:33

竺效,法学博士,现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环境法教学研究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2014年入选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共52人),是唯一入选的法学专业背景学者。2015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3名年轻学者之一。

热情、积极、健谈,这是初见竺效的第一印象。如约到达办公室时,竺效正紧张地处理电子邮件。稍等片刻后,竺效迅速从堆满资料的桌面上腾出空地,笑盈盈地起身致歉倒茶。随着交谈的深入,竺效内心的气质也愈发明显:对于表达交流的力求准确,对于环境法研究的苦心坚持,对于育人模式的不断创新,都凝练于他的严谨与坚毅之中。

环境法领域的勤恳耕耘者谈起目前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竺效不禁扼腕叹息环境法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未能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设立独立的法律部门,专业教育中也尚未形成足够丰满的学科体系。基于自身兴趣和国内现状,竺效将完善我国环境理论和推动相关法治实践作为自己的使命。

作为竺效环境法研究的重点领域,生态损害是指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可能)造成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的损害,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环境侵权损害而独立存在的新型损害。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课题已经逐步成为了欧美环境法的研究热点,但是在2005年之前,国内尚未有学者研究这一问题。2007年竺效的博士论文《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出版,从概念界定、理论构建、责任分担、制度设计四个环节依次论证该问题,这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证生态损害问题的专著,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也是目前唯一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的法学成果。

10余年来,竺效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本身损害问题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围绕该专题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2部。近年来,在将研究领域从生态损害的赔偿救济扩展至综合性的预防和救济的同时,他发现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法治基础理论的根基作用,这也形成了竺效的另一研究领域———比较环境法。

竺效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环境法的种种非议和批评很大程度来自于对中国环境法治的误解。比较环境法应以外国环境法研究为基础,但又必须超越外国环境法,帮助不同国家真实地理解和借鉴先进的环境法治实践,避免望文生义,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本国的环境法基础理论,并指导本国的环境法治实践,这才是比较环境法的研究使命。2007年竺效从英国访学归来,就开始了英文专著《Environmental4Law》的准备工作,经过近4年努力终于完稿出版,成为首部由中国学者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环境法著作,填补了我国环境法治成就对外交流工作的英文著作空白,将我国环境法学术成果介绍给英文世界。竺效以比较环境法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法理论为研究核心,于2015年成功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截至目前,竺效已在法律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独著专著3部,主持国际项目和省部级社科基金近20项。除了入选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竺效还获评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其中成果总被引次数高达810次和H指数(H-index)17两项指标名列中国人民大学入选的14名青年教师之首。此外,竺效尽可能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不仅参与《环境保护法》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起草论证工作,还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基层调研和社会宣讲工作,到企业、部门、社区普及环境法律知识。

教学改革的潜心创新者竺效2006年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前往石河子大学进行为期了一年的支教,这使得他有机会向不同基础、专业、学历层次的学生进行授课。结合他以往的心得和环境法教学现状,2010年以来他提出了“环境法的体系化分类教学法”。

面对《环境法》课程在本科课程体系中学时和深层次需求较少的事实,竺效围绕“理论-案例-诊所-实践”搭建本科教学体系,开设《环境法》必修课,并创设《诊所式法律教育(环境法)》选修课作为主辅教学目标。《诊所式法律教育(环境法)》作为“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的特色课程,始于2010年由竺效创设的“环境法律诊所”。利用在环境法一线的实践资源,竺效为每期课程都精选真实案例。2014年,他以接受法院咨询的关于倾倒危险废物涉嫌刑事犯罪案件作为基础,将当期分析主题定为“2013年两高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的适用”,对此案所涉及的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模拟“审判”了该案。“这本拇指厚的审判记录上,同学们各司其职,准备的材料十分详尽,不仅了解和学习了庭审流程,还为当地法院处理该案提供了有益借鉴。”竺效兴奋地展示着学生们制作的案卷资料。

在研究生教学上,竺效面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需求差异,准备了两套不同的环境法教学体系———为学术型硕士提供环境法基础理论、分论和比较法等组合的模块,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课题研究训练各种研究技能和方法;为专业型硕士提供概论和专题研究课程组成的拼盘式课程,并侧重以应用操作能力为导向。

除此之外,竺效还十分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11年他推动中国人民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了合作实习协议,2012年在学校首开硕士生全英文课程《Chinese4Environmental4Law》。在参与筹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时,他还提出了颇具国际化的“1+2+1”人才培养方案,即为在校基础学习+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食品法中心合作创办冬令营和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环境健康与食品安全跨学科夏令营+多元化的留学”。例如,在2015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与家人共度假期,带领法学院、农发院4名研究生远赴荷兰参加中欧食品法课程学习。

树德育人的赤诚践行者在与竺效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培养充满热情。谈到自己的学生,竺效眼里闪着自豪的光彩。

钱坤是竺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所指导的第一个学生,他在日常学习和参加创新杯竞赛时,与竺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竺效不仅鼓励他利用寒假前往江苏、广东两省多个县市开展环境信用评级制度的调研,还引导他掌握跨学科的研究工具。钱坤的项目需要使用名为ARC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竺效便帮忙联系相关专家,并驱车带着钱坤去中科院地理所求教。在竺效的指导下,钱坤最终获得竞赛二等奖,并于2014年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竺效笑着说,在他看来钱坤非常有研究环境法的天赋,对他没有选择继续研究环境法有些遗憾,但为他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研究的领域而欣喜。

学习之外,竺效也极为关注同学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个人约谈、聚餐会、座谈会,竺效如师如友地陪伴着同学们。在班级建设上,他鼓励同学们进行班级组织的民主建设,带领大家深入研习法学理论,提出“依章选举”班级干部的自主管理选举模式,指导同学们自行制定选举章程等班级管理规范。面对情况特殊的同学,竺效也往往通过易于接受的方法去帮助和引导。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由他担任班主任的2009级法学1班全班49名本科学生中有35人于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一流法学院继续深造。他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6人获得“中达环境法学位论文奖学金”。2010年以来,他连续4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2014年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的称号,还曾两次获得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