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童孝华:中央文献翻译跨文化视阈

02.11.2015  09:42


  10月29日下午3:00,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巡视员、正高级译审童孝华教授应邀来到我校,以“中央文献翻译跨文化视阈”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央文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苗兴伟主持。
 




  中央编译局成立于1953年,主要任务是编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以及领导人的著作。中央文献翻译部是中央编译局内设机构之一,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毛泽东著作翻译室,1994年正式使用中央文献翻译部这个名称。今年又承担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和《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等文件的翻译任务。


  主题:何为“中央文献翻译跨文化视阈”?

  童孝华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中央的定义,中央文献的定义,中央文献翻译的定义以及跨文化的定义。他从中央和中央文献的定义引入,指出社会实践对就业极其重要,提醒在座学生学习翻译时,要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多实践多思考才能更得心应手地研究翻译理论,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练就“铺路搭桥”的真本事。

  策略:“翻译中央文献要考虑政治因素和政治意义”

  童孝华指出,翻译中央文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无缝对接。然而,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底蕴,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有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考量多方面因素,准确解读中国特色词汇的内涵,精确把握国际形势,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精准传达中央文献精神,展示大国形象。为更好地让大家明白,童孝华举了几个例子详细说明政治术语翻译的“潜规则”。

   实证:从“四个全面”到“一带一路”

  童老师告诉在座师生,翻译政治术语,除了要做到“信”,还要注意该术语蕴含的政治意图或中国文化底蕴。而第二点是最难的。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翻译。这个概念是2014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一次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媒体将其译为Four Comprehensives,但我们编译局没有直接引用,而是结合其内涵意义和英语表达习惯,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译成“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抛去术语的政治内涵,还要考虑对外宣传目的。如“一带一路”的翻译。“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基于古代丝绸的概念提出的创新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方便亚欧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国内将这两个倡议简称为“一带一路”,其英文表达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里加上“Initiative”表示一种友好的建议和邀请。表面是一个简单的“Initiative”,背后却是各种考虑。所以,翻译政治词汇和文章,需要从历史方面、语义方面、政治方面、国际交流方面和对外宣传方面综合考量,需要认真查证、反复修正,需要走心与谨慎。

   忠告: “推翻是一种意境,译写是一门艺术”

  关于翻译实践,童孝华给在座师生几点忠告,如,“翻译就是先推翻,再译写的过程。推翻是一种意境,译写是一门艺术。”和“当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相差甚远时,对形式的背叛往往是对内容最好的保真。”等。他建议大家学习翻译时,要耐心磨练技艺与心智,学会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多练多思,厚积才能薄发。

  讲座之后,比较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张政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外交无小事”,赞扬童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并指出术语翻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术语翻译方法对于学习翻译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潜心学习翻译,敏于抓住语言的本真,实现“跨文化交际之桥梁”的价值。

 

 


 


(外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