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康绍忠:力行润生,爱满心田
康绍忠,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农业水土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尺讲台,如沐春风
初次认识康老师是在2017年的春天,那时的我虽没有初入大学的焦虑,但对于学业如何规划、未来如何发展等问题还是十分迷茫。恰巧此时,康老师开设的本科生通识课程《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的发展道路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还记得第一节课前,我特意提前了20分钟到教室,原以为自己是最早到的,结果发现康老师早已在讲台上认真翻阅课件。我挑了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坐下,不一会儿康老师就走过来和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详细了解同学们的专业背景、对水利专业的认识等情况,以达到课堂教学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目的。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林万龙老师特意前来了解课堂情况,并殷切对我们讲道,“康老师是我们学校第一个给本科生开课的院士”。康老师讲课风趣幽默、真知灼见,时不时和学生互动交流,用自己的风格把我国的水问题及应对办法娓娓道来,令人如沐春风,受益匪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一位科学家对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热爱、对于自己所讲授科学知识的严谨表述、对于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和关怀。同时我心里也明白,康老师已经成为我心中的榜样、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指明灯和奋斗方向。
平易近人,润物无声
康老师待人随和,亲切和蔼。无论是在校园课堂还是田间地头,总是能与学生们打成一片。驻守三尺讲台,浸润学子心田,康老师心中满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守初心、葆本色,忠实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康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即使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康老师也会经常来到实验室关心大家学习进展,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一对一地进行督促和指导。他以严谨再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风,对大家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就连标点符号都要达到标准,有时候老师批改的内容竟会比论文初稿内容还要更多。正是由于康老师的悉心指导,因材施教,数十年如一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和品质都得以充分展现。
康老师也时常叮嘱我们,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大家应胸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助力中国梦。要重视平时“打基础”的过程,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同时要深耕于国际上领跑的学术前沿与热点基础科学领域,立足于有特色、创新性、系统性的研究。跟着康老师学为人、学知识、谈坚守、谈情怀,浇灌了梦想,也筑建了学生的精神家园。
多年来,康老师一直值守在本科教学一线。为增强本科新生育人实效,他连续三年担任本科新生班级学院党委委员双班主任,多次带领班级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在思想和工作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关心学生学业规划和未来发展,循循善诱,深受同学们的拥戴。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康老师倾心打造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包括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大到课程体系搭建,小到图形表格引用,他始终与团队教师一起反复论证,精雕细琢。
新冠疫情期间,康老师时刻关注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提醒同学们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督促大家居家高效主动学习。在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利专业学生的使命”宣传活动上,康老师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当前全球的水现状、水问题、水危机,重点强调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水利专业学生的使命担当,勉励水利青年学子为解决全球和中国的水问题不懈奋斗,为祖国风调雨顺、江河安澜、山清水秀和繁荣昌盛做出应有贡献。
扎根西北,倾情节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是康老师经常用来教导学生的话,意在鼓励学生克服艰苦的试验环境,培养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康老师长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数十年来足迹已遍及甘肃、新疆、内蒙、陕西、山西等地的各类灌区。秉承“作为一名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的信念,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呼啸,他都风雨兼程外出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用实际行动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西北大地上。
1995年4月,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翁牛特旗依旧寒风刺骨,北风时常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为了观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降雨产流和土壤水分入渗动态,康老师和学生在坡地上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7月,一次正赶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为了获取这一带降水量及入渗径流的精确数据,他们顶着风雨坚持在当地的试验区观测记录。雨过天晴,终于完成了任务,回头看时,就在离他们的观测点不远的地方,两位牧民不幸被雷电夺去了生命。研究中的苦和难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因为他已习以为常,更敢于主动挑战。
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数十年。1995年9月,康老师来到甘肃武威石羊河流域考察,下游“土地龟裂、水干沙起”的情景给了他当头一棒。从那刻起,他决心要用专业知识为这里做些事情。于是,从民勤小坝口实验站、薛百农技中心,到凉州沙生植物园,再到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康老师从零起步,扎根田野,团队老师和同学们成为西北旱区向科学用水宣战的生力军,石羊河流域也成为大家挥洒汗水、浇灌希望的主舞台。
他带领团队从定位试验入手,由局部农田水转化发展到全流域水转化过程研究;由仅考虑经济的水资源配置,发展到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由仅追求高产的充分灌溉,发展到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由单一环节用水调控发展到全流域多用水过程的协同调控。从90年代开始,康老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后节水10多亿立方米,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解决了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石羊河实验站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甘肃省、教育部重点野外观测站,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共享平台。它不仅是旱区农业节水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还是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更是我国农业节水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与海内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康老师科研团队多年如一日扎根西北,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全国节水农业,跟踪世界学科前沿,积极开展节水研究工作,默默为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作贡献。
桃李天下,初心不改
康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经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75人、硕士研究生 75 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9 人,已有 39 人成为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导师,21 人成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人、提名奖 1 人,获北京市等省市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18 人,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他先后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讲“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科学研究方法”“生态水文学”“土壤水动力学”“农业水文学”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农田水利学”“土壤与水”等课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 URP100 余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1 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
尽管康老师在学术和教学领域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直面挑战,平和地迎接机遇、看待荣誉。坚守使命,薪火相传,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优秀农业节水人才,力行润生,爱满心田,康老师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