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之歌》复排上演 传承“曲周精神”
本网讯 5月20日晚19:30,我校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曾宪梓报告厅准时上演,传承弘扬“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党委副书记宁秋娅与在场的师生一同重温了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
《稼穑之歌》最初于2005年创作并首演。2017年11月,《稼穑之歌》在第六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荣获多幕剧(普通甲组)金奖。本次上演的《稼穑之歌》,经过艰苦的艺术再创造重回舞台,内容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丰满,更加地深入传承弘扬 “曲周精神”,激励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服务人民。
46年前,中国农大一批教师响应国家号召,进驻河北省曲周县,开始了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艰苦创业。剧中的夏教授就是这批教师中的一员:他是一位农大教授,肩上必定扛着人民的保暖安康;但他也是一位父亲,背上必定背负着家庭的幸福和睦。成就“大家”?还是选择“小家”?以夏教授为代表的农大人在国与家之间选择了奉献国家、服务人民。
夏教授与妻子秋水之间的对话间,“父母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的荡气回肠中不失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英雄豪迈里又添几分儿女情长。 “可在这个年代,我没有选择。所以不去选择,就是我的选择。”夏教授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令人潸然泪下。
民兵队长柱子的成长历程与态度转变也令人动容:从一开始排斥农大教授的到来,到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受到影响,再到最后发自内心地尊重与爱戴他们。正如戏中柱子的独白,“七三年腊月二十八,那是我第一次和夏教授并肩作战。他即使昏迷过去,仍像一尊铁打的雕像定在前面,那一刻,我服了!”真切的表达了村民们对农大回声的接纳、认可与爱戴。
王舒扬在《稼穑之歌》中扮演老年柱子,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贯穿全剧的角色。“那个年代农大派去曲周的专家,吃的是三红饭,喝的是苦碱水,住的房子三天两头还漏水。在那个年代,许多人一辈子都默默奉献,一心只想把农民喂饱。”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演绎剧本,他对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了解愈发深入,“我认为曲周精神所蕴含的是正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王耘的扮演者韩龙馨表示,演员们都非常辛苦,经常排练到很晚,有时候甚至要到凌晨一两点。也正是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长达数月的辛苦付出,最终成就了《稼穑之歌》这部精彩非凡的话剧。作为大一学生,出演“王耘”一角对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话剧落幕时,捧着鲜花的韩龙馨抹了一把眼泪:“在台上我感觉自己真正投入了,与角色融为了一体。 王耘就是农大学生的一个缩影,不论多么艰难,农大学生都在身体力行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艺术中心的王怡老师坦言,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师生们数以百次的雕琢。剧团还曾组织过采风活动,让同学们真正行走在曲周的田间,亲耳倾听当年的老支书讲述当年的故事;不仅如此,为使人物更鲜明,演出更具新颖性,尽可能还原故事的真实性,科技小院、校史馆、饲料博物馆……每一处都留下了主创和演员们认真笃实的脚步。“我们希望通过《稼穑之歌》表现出农大的教授对科研的执着,体现出农大人的努力让‘三农’产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剧中也体现了我们对国家美丽乡村计划和对青山绿水追求的响应。”王老师笑道。
现场观众对本次话剧表演好评如潮,感动的泪水和落幕时久久不息的掌声都是对本部话剧的极高肯定。
作为亲友团,王爷爷肯定了节目的震撼性和教育意义:“这几个年代我都赶上了,也早就听说过曲周盐碱地很重,所以我对这部剧非常地感同身受。” 说到动情处,他不禁欣慰地感叹:“践行曲周精神的农大人是全国学习的榜样!”
而王爷爷的孙子,正是剧中马县长的饰演者王伟飓。演出结束许久,他仍然是满头大汗。王伟飓表示,演出的圆满谢幕离不开每一个演员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修改。在排练过程中他被当年农大人“敢教日月换新天”无畏精神深深打动,并在班级团日活动中向同学们也介绍了农大精神与曲周精神。“希望我也可以学以致用,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回报社会!”他的眼神认真而坚定。
“看到自己所在的剧社演出讲述学校光辉岁月的剧目,我的心情激动又感动。” 食品学院15级学生孙梦峣曾经是行知剧社的成员,观看演出后他的内心无比震撼,“对于我们农大学子来说,《稼穑之歌》讲述的故事是骄傲和自豪,更是荣誉和使命。农大先辈躬身践行的‘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让当下的我们更理解‘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深刻内涵。我们一定要有以人为本的情怀,弄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刻意义与内涵,背负起新一代农大人在新时代下的使命和责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扎根曲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论文写在曲周广袤的大地上。农业发展需要技术,农大人正是这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他们深入基层,聚焦民生,科学治碱,理论联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新;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不慕名利,实事求是。“农民不下地,哪知道收成,农大人不下地,哪有收获?” 老一辈的农大人留下的“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在农大师生中辈辈继承、代代发扬。
46年来,中国农大人在曲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 责任,源于解民生之多艰的笃定信念;奉献,源于无私无畏的使命传承;科学,源于对农业发展的不懈探索;为民,源于不忘初心的执着情怀。
“曲周精神”秉承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魄力,深刻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是新时代师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写照。
心系苍生,兼济天下,一代又一代农大人孜孜以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他们以“拯斯民于水火”的大义,以“敢为天下先”实干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时代的赞歌。峥嵘岁月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难忘往昔艰辛,难忘肩头重任,每一个农大人铭记“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弘扬农大精神传统,传承发扬曲周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学生记者 孙佳宇 孙冬 晋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