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学农事

03.11.2015  13:22

  经历了抽穗、开花、结实,海淀区上庄镇稻香小镇的水稻,终于从插秧时的嫩绿,变成了收获时的金黄。收获这批京西稻的,不是日日与田野为伴的农夫,而是来自城里的一拨拨游客。在为期一个月的开镰节里,游客可亲身体验从割稻、碾米到制作水稻食品的全过程,帮助一粒粒稻米完成从田野到餐桌的奇妙旅程。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音响里传来《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人想起以往集体劳动时,总有大喇叭慷慨激昂地加油鼓劲。这批收获者,全是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头上包着白头巾,手上拿着货真价实的镰刀,尽管家长在一旁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别乱动,小心割手”,从他们咧着的嘴和大声的喊叫中仍能看出,孩子们对于割稻觉得非常新鲜。

  伴随着工作人员的号令,早已按捺不住好奇的孩子们,马上各自占据了稻田里的一块领地,找准了第一茬儿“猎物”。

  “”的一声,一茬儿稻穗应声而断,10岁的任浩宇随即开心地叫起来:“耶!我割下稻子了!”小家伙把稻穗放在身后已经收割完毕的田垄上,扭头朝下一茬儿稻穗进军。妈妈也在同另一排稻穗“作战”。1个小时后,母子俩居然前进了40来米,收获了三四捆稻子。“只要你知道了怎么使劲儿,割稻子一点儿也不累。”任浩宇还向其他小伙伴传授收割秘诀。

  辛勤的劳动之后,就是品尝丰收滋味的时候了。一口大大的粥桶摆到了田埂边。颗粒晶莹的京西稻极适合煮粥,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清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却不散碎。这样的粥,即使什么菜都不就,单是那香味,就足够让人一口气喝上好几碗。孩子们端着粥,排排坐在田垄上,连勺子都不要,对着碗口就喝。“累死我了。”一阵“咕咚”声后,黄紫钰的嘴角上全是米粒,她也顾不上擦,端着碗又跑去再要一碗。

  “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哪儿见过这些?带她来体验体验,让她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以后多珍惜粮食。”黄妈妈表示,即使是她自己,也从未干过农活。

  稻穗从田里收获后,迎接它的则是一连串汉民族沿用了数千年的传统加工程序。在稻田旁的农事体验区,谷仓、风车、石臼等日益消失的农具重新回归人们视线。丢掉自动化机械,游客完全依靠自己的技巧和力量,米桶脱粒,木砻碾米,风车挑米,让稻谷一步步变成大米。

  在“木砻碾米”区,原本由单人推拉的木砻,如今已被替换成由双人在砻盘两侧转着推,这样一改造,难度小了很多。工作人员把谷子倒进砻盘中心,两个孩子也能推着砻盘转起来,谷壳碎屑随之从砻盘周围洒下来。揭开上面那层砻盘一看,里面的谷子已经褪去了淡黄色的外衣,露出米白色的真身了。这华丽的转身让不少游客都大感神奇,撸起袖子,都想上前一试。

  一连串的加工后,谷子终于变成大米,体验却还未结束。尝尝京西稻酿的新酒、把五谷摆成各种造型的贴画、用稻草扎一个稻草人……各种农家乐DIY项目中,要数崩爆米花最受欢迎了。

  老师傅把大米倒进黑洞洞的“炮膛”,拧紧盖子,架到炉子上,然后开始摇晃“炮膛”的把手,左三圈右三圈。前后转了300多圈后,老师傅将爆米花机抬起来,走到一个铁皮箱子前,撬棍一撬,“”的一下,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像雪崩一样从“炮膛”里“”到了铁皮箱子中,孩子们都看呆了。等他们反应过来,马上又绕着雪白的爆米花围成更小的一圈,眼巴巴地等着要。不一会儿,所有人的手里都多了一袋爆米花,捧着嘴儿吃得欢天喜地。(来源:北京日报 实习记者:袁云儿)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