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从“不敢烧”到“不愿烧”

21.07.2015  13:14
      日前,全省夏收夏种已结束,今年午季秸秆禁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火点数实现了安徽省禁烧以来的最低值。近一个月以来,记者赴多地采访调研夏季秸秆禁烧情况,欣喜地发现,农民的态度从以往的被动禁烧逐步转变为主动不烧,地方政府的工作思路也从严防死堵转变为多渠道疏导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禁烧初步实现了“不愿烧”的局面。

烧秸秆很不划算,谁还愿意烧?

——午季秸秆利用率超8成,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火点仅87个

忙碌了整整一个午季,王绍田“”了个肤色,晒得黑黝黝的。 “最大的感触是秸秆禁烧工作容易做了。 ”身为太和县农村能源办主任,王绍田常年与秸秆打交道。他说,前些年根本守不住,一看要下雨农民到处点火。今年大部分都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有出路,农民哪还需要烧?

在全省,今年午季农作物的焚烧火点仅87个,创最好记录。

火点少的背后,是利用率的大幅提升。省农委数据显示,今年午季,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1571.5万吨,综合利用率81.7%,比上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

7月初,界首市的玉米高产示范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已长出一尺多高。记者看到,表层土壤里粉碎的麦秸秆依然可见。“今年午季,全市53万余亩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率超过80%。 ”界首市农委主任王建功说,通过秸秆打捆、高温堆肥等利用渠道,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近90%。

思路在变化,从被动应付向主动破解难题转变。”省农委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陈静宏总结,午季各地坚持以治本为主,实施政策引领、示范推进,“站在农民立场解难题,让农民主动放弃烧秸秆”。

补贴,依然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秸秆利用最有效的举措。

4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小麦、玉米、油菜按照20元/亩、水稻按照1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省财政提前拨付省级奖补政策资金6.6亿元,并首次向全省16座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奖补资金5977万元。

各市也出台了措施。亳州市财政下拨1826万元秸秆禁烧奖补资金及150万元秸秆禁烧督查和奖励资金,重点支持秸秆还田和打捆离田;宿州市财政下拨3600万元,其中2400万元用于补贴秸秆处理机具。

在肥东县双桥社区,村民杨华银介绍,社区干部反复宣讲禁烧政策,不烧的话每亩可以补助50元,烧的话反而还要罚款200元。 “烧秸秆很不划算,谁还愿意烧?

一方面有补贴鼓励,另一方面秸秆出路也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午季农业领域秸秆利用量为1398.4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72.7%。秸秆发电等工业领域利用92.9万吨,能源化利用80.2万吨。 “全省已形成以粉碎还田为主,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等途径为辅的多元化秸秆利用格局。 ”陈静宏说。

从焚烧走向利用,不少人看到了商机。和县乾地圆秸秆打捆合作社投入2700万元,购置54台打捆机、128台拖拉机、40台叉车和40台拖车,今年午收期间,打捆面积达20万亩。

像乾地圆一样,午季大量专业服务组织活跃在田头,发挥秸秆还田作业主力军作用。各地普遍建立技术人员联系大户制度、秸秆还田责任包保制度,开展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

对农民而言,秸秆处理渐渐不再是“丰收的烦恼”。

绿色增产,意味着必须大力实施秸秆还田。

——午季机械化秸秆还田2846万亩,比去年增长近6成,秸秆处理机械大幅度增加

7月初,安徽省出台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提出到2020年,全省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并要求“主要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绿色增产,意味着必须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介绍,到2020年,全省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这就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过腹还田”。

不久前,记者在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采访看到,插秧机在小麦秸秆还田的地里穿梭。种植户关明和介绍,粉碎的秸秆经过水泡一周就会腐烂,正好接上插秧的时节,还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是最简洁、最便利的秸秆处理方式,并增加土壤有机质。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友华说。

今年午季机械化秸秆还田2846万亩,比去年午季增加1036万亩,增长近6成。

还田机械快速增长,为秸秆机械化还田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保障。现在全省秸秆打捆机、粉碎还田机、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分别达到2500台、38987台、20665台,比去年底分别增长38.5%、37.9%和5.8%。 “去年打算秸秆粉碎还田,找不到机械。 ”宿州市百善镇农民陈孝为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有人上门发传单,随叫随到。

从实地调研看,农民已经对秸秆还田初步接受,但也存在不小阻碍。 ”省农委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刘军介绍,农民普遍担忧秸秆还田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会不会导致土壤太松,病虫害增多等。

秸秆还田成本增加较多,同时成熟的小麦因低茬收割有损耗,粗略估算,每亩损失50斤小麦。 ”刘军介绍,小麦低茬收割、粉碎,每亩增加成本10-15元,增加一次深翻或深旋,增加成本30-40元。此外,田间秸秆量大需增施氮肥,多灌两次水,这样合计每亩增加成本90-125元。

刘军建议,增加农机补贴力度,研究和推广新型农机,减少收割损耗。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调动秸秆利用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对秸秆还田高产稳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指导农户运用新的耕种模式,让农户无后顾之忧。秸秆还田会增加劳动量,考虑到因农村劳动力现状,要大力发展秸秆还田处理的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让处理秸秆像收麦子一样,一个电话就搞定”。

高温堆肥、饲料化利用等也消化不少秸秆。

——推动综合利用,要完善收储体系,落实好优惠政策

7月12日,界首市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粉碎后的小麦秸秆加入水和农家肥,最快8小时后,优质有机菌肥就生产出来。

这样一台制肥机一天能‘吃掉’40亩秸秆,生产8吨到10吨有机肥。 ”公司负责人胡中华介绍,秸秆制肥利润可观,原料加上人力成本在380元/吨,市场售价可达800元/吨到1000元/吨。

高温堆肥、饲料化利用等也消化不少秸秆。 ”王建功说,午季全市小麦秸秆总量约29万吨,除粉碎还田外,还大力发展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造纸、燃料等。

午季,各地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宣城市秸秆综合利用已有15家典型企业,广泛开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化以及能源化利用;六安市已有秸秆成型燃料厂家近10家;桐城市与凯迪电厂签订了10万吨秸秆收购协议,并按照奖补办法,将315万元奖补资金提前预拨给电厂。

然而,目前几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均存在不足,难以大规模推广。

秸秆饲料产业前景广阔,却受制于技术、成本等因素难推广。 “秸秆饲料主要采用氨化、青贮和微贮三种方式制成。根据地方实际,阜阳重点推广了小麦秸秆的氨化方式。 ”阜阳市畜牧兽医局专家彭绍军说,由于技术不太成熟,秸秆饲料适口性差,纤维含量高,不适合过多喂养。 “要组织科研攻关,把秸秆中的不能消化的木质素降下来,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口感,降低成本。

秸秆发电是消化秸秆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受制于收购成本,发电厂不愿收购。 “农户清运秸秆费力费时不挣钱,也就不愿向收购点送秸秆。 ”宿州市埇桥区顺河乡大姜村姜宏胜常年运输秸秆,他建议政府拿钱直接补助收购点,提高收购价格,这样拉秸秆的人就多了。

陈静宏介绍,虽然安徽省在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但秸秆量大面广,农村缺乏青壮劳力,农时不等人,秸秆收储体系仍难当大任。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在禁烧期间,被迫移出田间的部分农作物秸秆,无法运走就堆存在地头、沟渠和路边。专家建议,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秸秆收储体系,支持各类秸秆利用企业、种植大户开展秸秆收储点(站)建设,广泛布点,做好“”“”对接。

推动综合利用,要落实好秸秆加工优惠政策。 ”陈静宏认为,安徽省出台文件明确秸秆捡拾、切割、粉碎、打捆、成型等初加工,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免除秸秆初加工配变基本容量费,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影响企业积极性,政策效力大打折扣。

解决好出路问题,农民可以改变多年耕作习惯。

——推广先进机械,优化扶持政策,发展规模经营

年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能解决秸秆问题吗? “从调研情况看,农民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抵制、不解,到现在的理解和认可。 ”刘军说,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认为,秸秆不能再烧了。

界首在秸秆利用上起步较早,下力气较大。王建功表示,现在“”上问题不大,精力主要放在“”上,经过几年秸秆还田,农民看到了好处,积极性比较高。

秸秆处理难题凸显,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机械化进程加快而来。“界首等地实践证明,解决好出路问题,农民可以改变多年耕作习惯。 ”陈静宏说,近年来,基层干部也从被动禁烧向主动禁烧转变,想尽办法开展综合利用。

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安徽省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对小麦低茬收割、粉碎,每亩增加成本10-15元,多增加一次深翻或深旋,每亩增加成本30-40元。然而,现实中各地政策落实不一,有的甚至无法兑现,挫伤了农户和企业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政府出台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各地环境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 ”专家表示,特别是财政补贴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先进适用的机械要求越来越迫切,期待政府能够加大补贴力度。比如,秸秆过长,大豆、玉米种子会出现悬空“坑死”现象。专家支招称,小麦收获后,秸秆可不经粉碎处理,直接在麦秸带之间播种玉米。这就需要配套专业玉米播种机,播前能把播种行的麦秸秆拔掉。这类播种机价格昂贵,是普通播种机械的30倍左右,没有补贴的话农民难以承受。

参与禁烧的宿州市埇桥区顺河财政所干部孔庆祥建议,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购机补贴比例,从贷款、涉农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农民购买先进的收割机及粉碎机。

当前秸秆还田发展比较快,但从农民反映看,还田费用比较大,财政补贴压力也大,必须拓展更多利用渠道。 ”王绍田建议,一方面要寻找更经济简便的利用方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市场化利用机制,让秸秆“生钱”,形成良性循环。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速,为秸秆利用提供了催化剂。”陈静宏表示,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产出比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会越来越广泛应用。未来,秸秆综合利用必将走上“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