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落户如何改变北京户籍分配格局
能否解决北京户口亦是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2015年12月10日,《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送审稿)》和《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早在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并在时间上设置了要求。
在北京市就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办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后三天,12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居住证暂行条例》。
结合相关研究,并与近期政策发布后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形成了如下思考和认识。
“41+1”北京户籍获取格局的形成
在积分落户政策开始实施以前,到底有多少种方式能够获得北京市户口?相信很多人都不很清楚。由于历史原因,这个系统如今已经极为复杂。
2015年《北京日报》相关报道说:“具有进京户口审批权的有中央、军队和市属三大系统共26个单位的41个部门,条件标准不统一,除本市系统外没有指标限制。”这就是坊间流传的“三大系统41支笔”,这是落户北京的主渠道。
新出台的积分落户是这三大系统的有益补充,是这三个系统之外的第四条路,一条新开辟的渠道。这一政策主要适用于亲属中没有北京户籍,且参加工作后没有在原单位获得北京户口的社会从业人员。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来,现行的中央、军队和北京市这三大系统每年审批的户口指标数在10万~11万之间。其中,中央部门审批指标数超过5万;北京市相关部门审批数量大约为4.8万;军队系统审批为0.6万人左右。审批指标是一年一调整,标准不一致。其中,军队和中央部门不设上限,也就是说中央部门和军队系统的户口指标基本上处于按需供给状态。
中央部门每年超过5万人的审批落户指标中,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是主要审批部门。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审批的比例最大,占据中央部门的80%以上,教育部门占10%左右,而国务院军转部门、宗教部门等也有少量的审批指标。
军队系统中,三总(总装、总后、总参)、三军(陆、海、空军)、二炮以及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都有审批权,但是数量相对很少,也比较规范。
北京市属单位中,每年大约4.8万个的落户审批权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及民政部门等。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占45%左右,公安部门40%左右,民政部门8%左右,剩余15%左右的审批权分布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外事部门以及投资部门。这些部门是北京市现行落户制度的主要管理部门。
享有北京户籍的最终收益是享受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图为一家三口在北京朝阳公园玩耍
三大系统审批落户的八条路径
分析完现行京户的审批单位后,会有人问,对于普通非京籍就业人员来说,有哪些途径能够获得北京户口?通过对相关部门年度公报、公开资料和统计年鉴上的信息进行梳理发现,现行三大系统大致铺设了八条获取京户之路。
第一条路是大学毕业生落户。这个是占比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粗略统计,每年超过10万的审批落户指标中,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大致能够获取3万多指标,占全部指标的大约三分之一。无论是在北京市相关部门,还是中央相关单位的审批中,这个途径都是最多的,也是社会最为熟知的渠道。
第二条路是投靠落户。这一途径主要包括夫妻投靠、子女投靠父母以及父母投靠子女。据相关部门统计,该群体每年有2万左右的人落户,接近总量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