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永不说再见 | 秦淑静:一篇与石羊河结缘的故事

28.06.2020  17:15

我叫秦淑静,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这是我与农大的故事:

师姐,咱们学校的图书馆终于建成啦”,随后微信收到一连串的新图书馆照片,朋友圈也被刷屏了。新图书馆外观沉稳大气,内部功能齐全又别有天地,我农威武!时维2019年仲夏,我还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水土资源研究所(CSIRO Land  and Water)进行联合培养之际,却早已按捺不住心中所喜,向身边的小伙伴自豪地介绍开来。回国后,更是马上去体验了一番。

 

(摄影:黄悦悦)

回来不久,院里就开始组织和召开“第四届石羊河论坛暨《石羊河印记》出版发行座谈会”了。2019年12月28日,座谈会在新图书馆举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师兄师姐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还有一起开心玩耍过的小伙伴们……重逢之喜不胜言表。轻轻翻开这本书,里面汇集了每个曾经在石羊河工作和奋斗过的人与石羊河结缘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着实令人动容。这些在石羊河留下印记的人,不乏有水问题研究领域的引路人和业内翘楚,亦有正在努力耕耘着的石羊河“小花”,有学识有才情,有毅力更有担当。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石羊河精神才能不断践行和发展,汇聚到这条绵长的河流中去。

饶有兴味地翻阅着大家的石羊河故事,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把我的思绪再次带到了实验站。

梦卧祁连

秦淑静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北望星河朝天阙,西顾祁连多皎洁。

吾爱江山多绮丽,三分本色七分妍。

悟道终须苍松劲,不问枯荣心毅坚。

酒酣梦回之时,便是那石羊河实验站,那片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坚毅的石羊河人的广袤天地,那片2014年与我结缘,今后亦难忘怀的心驰神往之地。

 

(摄影:纪莎莎)

2014年3月29日,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来到甘肃省武威市。火车在京沪-陇海-兰新线上疾驰了一昼夜,地貌由沃野-草原-戈壁-荒漠逐渐更替,视野也更加苍凉和壮阔。她第一次走进我心里,以如此之美。“请让这里焕发生机吧”成为我内心的诉求。

下了火车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天空湛蓝如洗,空气干净而清澈。跟着师兄师姐们乘坐大巴走到站门口,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一路向前,映入眼前的是一座三层高的浅黄色实验站大楼。这座楼在周围的环境中显得如此挺拔而有活力。一楼实验室规范有序,二楼办公室整齐明亮,三楼住宿更是干净整洁。一路至此,我内心已经做好了要住窑洞的准备,未料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摄影:魏振华)

实验站有两种人,那就是汉子和女汉子,虽是夸张了些,却也可见业务之辛苦。每天帮着师兄师姐们做实验,喜欢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可以答疑解惑和相互促进。得闲时便在站里转上一转,看看大家都做的什么实验,有需要的便去帮忙打个下手。

 

(摄影:赵鹏)

 

(摄影:魏振华)

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是对当地典型的覆膜制种玉米农田进行通量观测,这与别个不同,无需自己种地,却也要自行安装和管理一系列的通量观测仪器,观测后还需对数据进行系列的处理,其实更为复杂和繁琐,但也更有乐趣。

   

喜欢每日早晨,就着晨曦初露,去地里面做实验。亮晶晶的露水挂在叶子上,用心感受着大自然的芬芳,周围是一片祥和安宁。陆陆续续的,大家也都开始工作,又是一个繁忙而有收获的一天。

2015年4月,是我和两位同门一起独立开展实验的一年,要自己安排工作、架设通量塔和开展实验了。春寒料峭,万物复苏,没有了老师的现场指导,我们只得自己布点,准备工具,运载仪器,安排分工。可临行前,却风起云涌,势若破天。

 

乙未初春

秦淑静

云潮卷涌风波骤,疾雨却行意难平。

雨过天青终揽胜,英雄意气贯长虹。

尔后天空放晴,工作继续,其后数天又遇到数采接线不明,仪器安装不当等诸多问题,也均通过关于观摩2014年的通量塔安装视频和照片以及自行研习数采编程一一解决,当数据采集器开始“咯咯咯”有规律的发出声音那一刻,我们三人竟在地里抱着肩膀哭了起来。是成就,亦是感动和欣慰。

其后又组织安装涡度相关和波文比等通量观测系统数次,不在话下。而从跟随师兄师姐们的脚步,到自己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女汉子,这其间有太多太多成长的故事。

 

(摄影:李艳婷)

 

(摄影:周始威)

再到后来,同门毕业了,我继续硕博连读,不但需要自己独立安排实验,带领师弟师妹学习和提高,同时还需兼顾实验站的部分管理工作。任务更重,却也更加从容和坚定。

我们的农田通量观测实验不仅在玉米地开展,亦在小麦地开展。每天傍晚去小麦地观测土壤蒸发,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尽撒于金色的麦浪之上,似乎在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明晃晃金灿灿,让人移不开眼睛。

 

(摄影:李佳)

随着实验站的工作逐渐深入和完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高,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共议水问题。几乎每年都会有农业高效用水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的国际专家团考察实验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让所学走向国际化,这是每个石羊河人心之所向。

 

(摄影:刘俊洲)

实验站逐渐发展和完善,党支部活动也开展了起来。2016年7月25日,康老师带领我们开展党日活动,活动地之一便是民勤。“绝不让罗布泊成为第二个民勤”,是承诺,亦是践行。听着老师介绍这块土地如何从良田丰泽变成荒漠,党和国家又是如何投入大量的资源努力治理和恢复,如今才有这青土湖重现碧波荡漾的画面,这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规划实施前听起来天方夜谭的目标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和感激。

 

(摄影:刘俊洲)

以我所学,践我所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所学用于实践当中实现能够真正指导农民生产的利器,是每个石羊河人的责任和憧憬。

 

(摄影:纪莎莎)

我所代表的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在石羊河进行过科学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周围亦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行者们,他们亦在自己的领域和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年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准博士毕业生了。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的同学还未能返校,我有幸参与到校宣传部为广大毕业生们组织的纪念性报道中去,粗拙之见,行诸笔端,唯望不负心中热忱,继续砥砺前行。最后以一首诗来结尾吧。

庚子夏至

秦淑静

听得江河渡日月,飞线走珠六月天。

风雨倾魄终相顾,露守长霄各自安。

一壶江山茶与酒,一身意气经与传。

我自轻装从容笑,不向浮云问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