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报)教学与科研并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招崇教授畅谈教育心得

28.10.2014  18:15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10月27日06版截图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吸引教学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精尖的教学队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张招崇就是这支队伍的一员。他执教10年来,注重教学科研相长,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启发式教学、分层次地实践教学和地质科研型人才培养,在教学与科研中均取得显著成绩,也为他赢得了荣誉。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逸夫楼,记者见到了前不久刚刚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张招崇,听他讲起了自己10年来在地学教育方面的感悟与心得。 偶然的机缘,登上地质科研与教学的人生舞台 谈起自己的地质生涯,张招崇开玩笑说,那纯粹是一个机缘。1982年,张招崇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当时第一志愿报的是数学系,他满腔热情地梦想长大要当一个数学家,但高考的分数不是很理想,被调剂到地质系岩矿及地球化学专业。 张招崇说,当时他对地质行业很不了解,但自己的性格里有随遇而安的一面,既来之则安之,进北大后,其实有机会可以调整专业,自己也没有想再去调整,现在想想也是与地质行业的一种缘分,既然到这个专业就从零开始吧。 1986年,他面临考研的选择:是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读研,还是前往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造呢?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张招崇对地质工作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概念和地质科学基础知识的储备。此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野外实地考察是地质工作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环节。而北大在地质教学方面,更注重理论知识,为了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取长补短,他选择了前往中国地质科学院,继续自己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1989年,张招崇硕士毕业,在地科院地质所工作3年后,又继续考博在地科院攻读岩石学博士学位。由于当年地科院和地大属于联合招生,因此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一直在地大校园里学习和生活。 2004年,张招崇调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至今已经整整10年。 讲课与科研两不误,注重言传身教,不断完善启发式教学,重视野外教学实践 张招崇2004年7月正式开始教学,他潜心育人、耕耘不辍,讲课与科研两不误,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 在地大(北京),地学院规定,一般教师给本科生上课的课时要达到150学时,对“杰青”比较特殊,要求达到50学时。张招崇说,自己不想享受“特殊”待遇。他对著名教育家钱伟长的一番话印象至深。钱伟长认为,“师资的资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素质”,并主张“要培养全面的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教授应该讲基础课,讲课与科研两不误才是好老师”。 “上课与科研并不对立。不上课你就不是一个老师;不搞科研,你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在这种理念主导下,任教10年来,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最基础的课程,包括《岩浆岩岩石学》、《晶体光学》、《岩石矿物研究方法》等多门专业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了代表地学前沿领域的《地幔柱与成矿》课程,每年的课时均超过150学时。 张招崇说,如今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将来找工作,二类是混个学位,第三类是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的。为了教育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张招崇每年都会为新同学开一个欢迎会。欢迎会上,他会把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心得与同学们分享。张招崇说,大学是莘莘学子求知和成才的圣地,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出色的科研成果。要志存高远,选择理想,选择坚守,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张招崇认为,在新时期,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才能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可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地学人才。 除了上基础课,张招崇更重视野外实习。重视实践教学一直是地大(北京)的优良传统和教学特色。张招崇认为,在地质教学过程中,野外实习环节更重要。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可以说,一切地质工作都离不开野外观测。如,观察记录露头,可以学习鉴定岩性并分析其相互间的联系;测量岩层产状与厚度,可以判断构造类型;观察鉴定岩层和化石,可以判断其地层时代;观察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推断其地史发展过程…… “书本知识学生可以自学,但野外现象不能自学,认识不清楚就很麻烦。进行地质野外实习,不但可以印证、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学会观察与分析一般地质现象,培养独立进行野外作业的能力,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科学地思考与探索。”张招崇说,“因此,无论是普通的野外实习,还是本科生毕业实习,包括采集矿物、岩石与矿石标本,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路线草图,以及室内的岩石薄片、标本观察等,我都会亲自指导学生。” 张招崇喜欢把自己学习的方法、科研的理念和自身的体验与学生分享,他鼓励学生要主动思考,翻阅资料,随时提问。近几年,他开了一门《岩石矿物研究方法》。在课堂上,他对学生们讲,学地质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不要死记硬背,需要掌握内在的规律性东西。“学习地质,许多时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解释一下地质现象。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张招崇说。 张招崇注重言传身教。他特别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总是很耐心地给每位学生答疑,包括课后和邮件答疑,对学生的邮件一定会回复,遇到来办公室提问的学生,则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接待解答。 2012年年底,张招崇在乌兹别克斯坦出野外工作期间,不幸出了交通事故,腰椎和胸椎骨折,必须在床上静养3个月。在此期间正赶上博士生赶写博士论文,于是他让学生到家里进行指导,讨论论文轮廓和思路等,并将电脑架在床头帮助学生修改学位论文。病愈后不久,他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有几次是一上午连续4节课,为了达到课堂效果,他谢绝学生让他坐下的好意,每次都是坚持站着上课,特别是在后两节课更是咬牙坚持。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不论学习和科研,都积极探索、刻苦钻研,没有一人偷懒。 注重教学科研相长,认为创新思维更加重要,培养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张招崇教授注重教学科研相长,教学与科研均取得显著成绩。 长期以来,张招崇一直从事岩浆作用与成矿领域研究。他先后参加或主持“973计划”、教育部重大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和科技攻关、国家计委科技找矿等领域的项目,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亚造山带、北祁连造山带和东北、华北等地区,开展岩浆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45篇;先后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土资源部百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及奖励。 他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为了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每星期开一次例会,内容包括:每次2~3人进行学术报告,汇报本周的工作内容;每位同学必须至少提一个问题;每学期每位同学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每人在第二年前至少要做一次翻译的论文报告。每次的例会,张招崇都会亲自参加,并进行点评以及启发性提问等,使得主讲学生和其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得到提高。 张招崇要求学生要有自信,还要诚实守信。“当你给别人作出承诺时,你必须要努力办到。不要轻易崇拜一个人,不要刻意去模仿一个人,要有自信。年轻没有失败,要有责任心,敢担当。学会豁达,要接受批评意见。”张招崇说。 学术上,他对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培养学生要脚踏实地、学风端正,克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他认为,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建立在严谨学风的基础上。考试作弊,在他这里没有初犯。到目前为止,他教过的课程还没有作弊现象,带的学生也没有。硕士、博士论文查重,学校规定20%,他规定5%。一经发现抄袭现象,实行一票否决。 科研上,张招崇建议学生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期刊杂志,特别是国外的最新文献。同时,要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读文献,要注意,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不能将别人的观点看作是真理,可以向感兴趣的文献作者请教,千万不要担心自己是小字辈别人不理你。他建议学生多听学术报告,因为学术报告往往浓缩了报告人学术成果中最精彩的部分,听时要注意发现问题和提问题。遇到问题时,首先是要思考,然后再向别人请教,注意向其他领域的人请教,取长补短。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学生修改论文,有一篇甚至超过了10遍。他建议:学生要自己动手测试数据,数据应尽早处理,不要等到临毕业再处理,否则就会来不及或者忘却;野外实习要多观察,多思考,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可能反映的问题;室内显微镜观察要仔细,带着问题去观察。张招崇说:“创新思维很重要,要培养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分步骤解决难题,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张招崇认为,向师兄师姐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捷径。“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否特别出色,都要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将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张招崇说,“要学会尊重别人,通过努力,提高自身实力。要有合作精神,论文署名和奖励应共享。” 张招崇说,如今的学生提高英语读写和翻译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他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包括要求学生翻译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至少投一篇论文给好杂志。他积极为学生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为学生争取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的机会,但要求必须做口头报告。 “翻译论文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至少要翻译2~3篇相关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集中起来找老师或师兄师姐请教。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必须迈过去。”张招崇说,“给期刊投稿即使不能发表,也会很有收获,因为好杂志往往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你评审,会给出很详细的评审意见,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参加会议要作口头报告,有压力才能提高学术能力。”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目前,他的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国际SCI论文已达29篇,其中部分论文还发表在国际本领域顶尖刊物上;研究生中已有3人获得全国地质领域的最高奖——李四光奖,多人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 张招崇教授的育人故事只是地大(北京)教学队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地大(北京)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吸引教学科研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精尖的教学队伍。如今,这支师资队伍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观,能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才作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在为地大(北京)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作着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