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京谈科技教育:尖子生不等于拔尖创新人才

13.06.2019  02:21

学生们体验高科技项目。图为一名学生体验“极速光轮”,感受真实刺激的骑行竞赛。

学生们体验高科技项目。图为一名学生驾驶飞行模拟机,进行飞行实践操纵体验。

  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12日电 (记者 杜燕)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2019年北京国际科普方法研讨会暨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校长论坛今天在北京市三十五中学举办,专家们围绕科技教育同台论道,认为尖子生不等于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肩负起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责任,要培养孩子的科技素养。 

  今年的研讨会以“智能时代的科技教育”为主题,包括主题演讲、科学会客厅、科技教育经验分享等多个版块,话题涉及“创新科技教育”“科学传播教育实践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经验分享”等多项。 

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责任心和创造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在研讨会上表示,尖子生不等于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要具有两大特征,即责任心和创造力。 

  他认为,好的学校教育要激发、唤醒、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基础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肩负起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责任。 

  据介绍,2010年三十五中与中科院京区科协合作,创办“科技创新班”,定制了一套包括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环境科学四大领域172门课程,供科技班的学生们选择;2012至2015年,中科院、北航帮助设计建设了生命科学、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科学、纳米技术、航天、航空、风洞及天文大数据等九大科学探究实验室;2017年清华大学又帮助设计建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朱建民表示,学校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跨越学科边界转变;要从灌输与塑造式的教与学,向着以探求与建构式的教与学转变,组织学生开展和实施深度学习、混合式学习(“O2O”)、项目式学习。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工智能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教育与科技日益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表示,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生后备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他介绍,目前,该校已初步建设形成立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包括纵向的学校、市区、全国三级资源平台建设,横向的小学、中学、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学校努力创设优良的科技教育环境,不断完善并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教育要更加重视平台搭建,积极开发和实施科学课程。以平台为支撑,以课程为引领,可以使学校科技教育取得更大成果,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为学生搭建梦想的科学舞台,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基层学校做科技教育必须落到实操层面 

  “要发展‘小众+大众’的科技创新教育。”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认为,基层学校做科技教育是不能靠喊口号的,必须要落到实操层面,要落实到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这五大要素的具体供给。 

  她指出,小众的科技创新教育是助力科技精英发展,因为学校整体空间资源有限,但可以给科技创新教育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与平台,同时不会因为外援受阻,工作受阻碍,造成空间闲置浪费。 

  她称,在做好小众科技创新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大众科技创新教育,将科技教育立体化、常态化、系列化,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科技,体验创新,使更多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其中,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比如依托学校各类科学实验室开设地球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课程、开设机器人系列课程等。 

  陈爱玉表示,通过玩科技、学科技、懂科技、爱科技的多元活动,引领学生们走进科学王国,领略科技文明。希望学生们蓄足科技正能量,追求真理。 

  据悉,本届研讨会与往年相比,受众群体更聚焦,主要面向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的校长、科技主任及教师,并邀请来自芬兰、美国、荷兰、泰国的国际科技教育专家参会,旨在为科技教育实践者提供经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