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科技小院落户“最美葡萄村”——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系列故事之二
本报记者 杨梦帆
河北省曲周县前衙村是一个有着30年葡萄种植历史的村庄,在县里有“最美葡萄村”之称。但是村里2000亩的葡萄经常出现烂果、裂果、大小粒不均匀等现象。“有的年头烂果率几乎能达到一半,农民看着特别心疼,村支书就找到李晓林老师,问他能不能在前衙村建个科技小院,解决葡萄种植中的这些问题。”前衙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晓奕告诉记者。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带领研究生团队进驻前衙村,建立了以科技小院为中心的科技平台。师生们对村里的土壤进行样本采集、检测分析,根据土壤特征为种植葡萄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引进了“阳光玫瑰”“红巴拉多”等5个葡萄新品种。
2018年3月,王晓奕住进了科技小院。对于一个没有种过地的城市女孩而言,种植技术都是在书本上看到的。“我以为葡萄每年都需要重新种。”这是王晓奕最初的认识。
王晓奕和师哥、师姐每人掏了2000元钱,包了前衙村村委会主任郭连成的一亩三分地。每天清晨,他们都会被郭连成的电话吵醒,“甚至有时候去外地开会,也会接到郭主任的电话。我们每天都要在他那儿‘打卡’。”
郭连成当时担心的是:城市里的孩子能懂种地么?能不能吃得了苦?干活中不中啊?
小院的几个学生认真向郭主任学习葡萄种植。“春天的风特别刺骨,干一会活儿又开始出汗,衣服怎么穿都不对;夏天热,要抹芽、疏果疏粒、套袋……一天套上50个袋,浑身就湿透了。”王晓奕说,每天早晨5点就起来干活,等到了9点阳光强烈的时候,就回去整理种植中的问题形成文本,搜集资料,还要问老师、查文献,打电话回答农民的问题,下午4点以后又要回到地里劳作。
“去年3月份过来就扛着锄头下地,7月天气炎热还坚持下地……他们跟我们农民干一样的活。如果在北京读书,她一定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现在会种葡萄了,这既让我觉得意外,又特别感动!”郭连成感叹道。
小院师生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前衙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云说:“我要向农大师生表示感谢。科技小院让我们的葡萄品质变好了,每斤葡萄的售价由1.6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2.5元,预计今年葡萄收入会更好。”
李晓林告诉记者:“王晓奕皮肤特别敏感,农村蚊虫多,被咬了以后她的皮肤过敏很严重。我劝她回北京调整一下,但她还是坚持留在这里。”
王晓奕说,科技小院需要她,曲周需要她。“虽然累,不过我们的葡萄赚钱了,而且收获很多。今年还想在村里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探索水肥一体化在小农户地块上使用的可行性。”王晓奕笑着说。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