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之行:脚踏实地办实事——2017年新教师入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侧记(二)

20.09.2017  08:09

   

 

刘铮 周幸 摄影

    乡间黄泥路上攒着大片雨水,倒影里一双接一双脚踏过,留下一地黄澄澄的泥脚印。

      8月28日下午,在蒙蒙细雨中,参加2017年新教师入职教育实践环节的新教师一行来到曲周县白寨、王庄和三八科技小院,了解我校学生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情况,学习“新时代的曲周精神”。

      白寨陋室科研兴

      “走进白寨科技小院,我看到的是简陋的条件,甚至没有齐全的生活设施,更别说科技的影子,俨然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这是食品学院姚志轶对小院的第一印象。院子有些破旧:小平房的屋顶开始泛黑,吱呀呀的窗户蒙着灰,围墙上“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学生们在小院里吃住学习,零距离与农民在一起,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将科研搭建在土地中。

但这里是发表Nature正刊研究结果的地方”,在清华拿到博士学位并曾在中科院工作的姚志轶见过许多昂贵的科研设施,“有精细入微的电子显微镜,有工程浩大的电子对撞机,似乎那些重量级的成果总是要和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然而科技小院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科研观念,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同时,也启发着我们培养研究生走出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模式。

      小院人才踏实地

      驻扎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朱汉斌、李婷婷、章余为老师们介绍了他们的“小院日子”:刚下到村里的心理落差、与村民的磨合、在地里做实验的经历、做出的科研成果……研究生们生动地讲述着,这些新教师们认真地聆听着。

      看着这些深入农民、深入基层的农大学子,工学院吕厚暾倍感鼓舞,“能来科技小院学习的我们很幸运!李婷婷从初来小院时条件苦到哭鼻子到‘痛并快乐着’,下得农田,上得舞台,她的成长是农大的骄傲;增产量、引良种、自筹资建肥厂,若非亲见,断然不会相信出自瘦瘦的朱汉斌之手,两年时间做实验、找场地、保质量、做认证,他的苦处让人看在眼里,但更看到了他的自信和从容。”经管学院杨曦彤老师也表示,与小院同学的交流让她深受感动,“‘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在每个农大人的心中不是一句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准则。”

      科技小院人情暖

      在位于范李庄村王九菊家的三八科技小院,同学们向新教师讲述了这个小院的来历:为了将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同学们通过开展夜校培训、田间学校、田间观摩会等方式传授给农民农业技术,此外还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生产积极性。而在创办校园的过程中,不仅为村里的妇女带来了技术,也更浓厚了研究生们和村民的感情。

      听了同学们的讲述,新教师们也思考怎样把自己的工作中与在科技小院的收获相结合。发展规划处的李冬也在进行着这样的思考:“作为我校发展规划处的工作人员,了解科技小院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我们协助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并在双一流建设中更好发挥出科技小院在科研建设、成果产出中的重要作用。

参观科技小院之后,新教师们感慨道,一座座简陋的小院,背后却折射着农大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食品学院吴晓蒙副教授说,小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踏实肯干,用科技与知识切实造福村民,真正做到了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他认为,自己不能固闭自封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应该走出来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