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赛 京郊学子造潜艇

30.03.2015  12:28

  利用海水可以导电原理,设计出一款利用电磁流发电推进的潜艇模型;随着农村养狗家庭的增加,大街小巷的狗屎也能回收利用成为生活照明能源;在回龙观这样的大型社区中,居民广场舞活动展开情况如何?昨天,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在公开展示现场,这些既有科技含量又接地气的创意发明和研究,成为京郊中学生科技创新的亮点。据悉,今年郊区县青少年有31个项目入围市级决赛,分获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潜艇动了!加速前进了!”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体育馆内,“工程学”展区前,来自大兴区的北京二中亦庄学校的高二学生顾业正展示着他研制的电磁流体推进模型潜艇。记者看到在一个6平方米大小的充气游泳池内,一个长约1米的黑色“潜艇”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开始向前移动,而潜艇的动力秘密是底部重达10多公斤的“磁铁”推进器。“这个池子里的水模拟海水环境,是咸的,因此可以导电。‘海水’通过底部的洞,进入电磁推进器,使电磁场和电流方向垂直,由此发电推动潜艇前进。”顾业讲解着潜艇的推进原理。在学习过程中,他想到电磁可以发电制作推进器,便研制了潜艇模型,并得到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专家的称赞。该模型对研究军用无人侦查设备有实际价值。

  据悉,参加本届创新科技竞赛的学生达30余万人,经过学校推荐、区县评审,共有1859项优秀学生竞赛作品参加市级初评,197个学生项目和18个教师项目进入终评答辩;其中,郊区县有31个项目入围市级决赛。昌平区第二中学刘景伟等的“回龙观社区广场舞现状调查研究”、延庆县第五中学刘乐等设计的“太阳能水面清洁机器人”,获得高中组项目一等奖;怀柔区第三小学刘志红荣获大赛“十佳科技辅导员”;延庆县科学技术馆史镜琪等获得小学组项目一等奖。

  此外,10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参加终评展示,来自13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23支代表队共93名选手带来的34个项目,与本市参赛选手同台竞技,部分项目实施国际化评审。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