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茫茫沙海泛起片片绿洲

06.07.2017  19:26
   中国绿色时报7月6日报道(记者 于杰)  如今的科尔沁,一派草原风光。从科尔沁沙地到科尔沁草原,其间经历半个多世纪。
   奋起治沙
  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河川众多、水草丰茂。直到上世纪中后期,受历史、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西辽河、新开河、叫来河相继断流,70多座中小型水库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草原退化、沙化,苍莽草原退化为茫茫沙海。
  科尔沁人开始向风沙宣战。
  奈曼旗的兴隆沼,近79万亩的土地上,除了4棵树,其余全是流动沙丘。20世纪70年代初,奈曼旗原旗委书记舍布扎布立下誓言:“治不好荒沙,我死不瞑目。”从此,一任任书记接力治沙。如今的兴隆沼已经成为大型机械化林场,控制风沙危害面积76.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48.8%。
  库伦旗是全国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之一。全旗707万亩土地,水土流失面积曾高达646万亩,土壤侵蚀模数高达每年每平方公里6622吨,相当于全旗707万亩土地每年下降1厘米厚度。从1983年开始,全旗18万干部群众义务出工出劳,逐村逐片治理,30多年从未间断。
  库伦旗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山盖帽,坡穿带,沟镶边,底筑坝”。从事水保事业30多年的李洪源解释说:“山头把油松、沙棘种上,这就是山盖帽;坡缓的地方修成梯田,这就是坡穿带;沟边造林种草固定住泥沙,这就是沟镶边;沟底筑坝修水库,这就是底筑坝。”
   人进沙退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起来,一群群牛羊进棚圈,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通过治沙造林、围封禁牧、生态搬迁、建设封禁保护区、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000多万亩,全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
  远走他乡的农牧民又回来了,沙区的生活节奏变了,生产方式科学了,受到大自然警告的人们更知道珍惜爱护生态,植树造林的热情和保护森林、保护草场的自觉重新被唤醒。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持续组织实施了“收缩转移战略”、“5820”工程、“双百万亩”工程。2014年启动实施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即从2014年-2020年,综合治沙2000万亩。3年来,全市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200万亩,建设了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完成重点区域绿化近100万亩,3000多个村屯、5000多公里重点公路绿化实现全覆盖,境内科尔沁沙地半数得到有效治理。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人进沙退后,当地景象变成了村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沙里淘金
  在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好老营子村美乡葡萄专业合作社,工人们穿梭忙碌于一排排葡萄架之间。该合作社栽植沙地酿造葡萄1100亩,还收购社员栽植的葡萄,进行葡萄榨汁、红酒酿造。当地已初步形成“基地+农户+合作社”的集约化、产业化葡萄产业发展格局。
  周边地区沙地葡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好老营子、高林屯、乃木格勒、东乜、敖宝营子、达尔罕等15个村已发展酿造葡萄2630亩,带动200多户本村及周边村屯农民种植沙地葡萄。
  位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米家营子村的设施经济林基地占地1000亩。目前,基地已建温室大棚35座,栽植了金皇后、硕丰、香风等10余个沙地葡萄品种,以及油桃、水蜜桃、草莓、火龙果等20余个水果品种。在基地务工的全是当地村民。
  沙漠治理与致富联系起来。以沙地资源为依托的木材加工、果品、生物质能源、森林旅游、沙产业不断发展。通辽商品林基地已达500万亩,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科尔沁区的沙地葡萄、开鲁县麦新镇的林果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达33万亩,年销售果品1.08亿公斤,收入达3.2亿元。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年收入达1.2亿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以来 河北省完成造林绿化212.93万亩
  从省林业厅获悉,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我省已完成造林绿化212.林业网
新疆治理沙化土地治理4100余万亩
  国家林业局日前通报“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综林业网
内蒙古的荒漠化防治“关键词”
   中国绿色时报6月23日报道(记者 王钰 于杰林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