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我国当前的社会转折与新成长阶段”院长论坛
7月15日,北京社会科学院举办院长论坛,论坛邀请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我国当前的社会转折与新成长阶段”的演讲。谭维克院长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李培林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发展、组织与工业社会学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他首先引入罗斯托关于经济成长的“六阶段理论”,分析了社会转型的理论背景,认为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社会发展的新成长阶段,实际上是罗斯托的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的过渡时期,当前经济新成长阶段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结构变化,即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二是发展动力变化,即大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到来,三是发展成本变化,即老龄化加速和低成本劳动时代的终结。相应的,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转折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的转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折、职业结构变动的转折、老龄化的转折、收入分配格局的转折和生活消费的转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2001-2015这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来推算,若实现此目标,需要今后6年GDP年均增长6.56%,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等新情况和新局面,迫切需要探索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尤其是我们面临着东、中、西部区域增长格局的大转折,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都出现了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的局面,迫切需要快速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新的发展方式,来替代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李培林院长还分析了在社会新成长阶段中,城镇化、收入分配、教育和养老等社会领域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他认为,当前一些逆城镇化的征兆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一部分城市的中产家庭追求生活环境改变而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而城镇居民开始越来越普遍的异地养老。这将有利于改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空心化、乡村住宅闲置和乡村衰落的现象。在
职业结构和劳动力成长上,当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工业和农业,大学毛入学率超过30%,蓝领工资水平持续增长,劳动力素质红利凸显,因此,即便在经济增长下行通道中,就业形势未出现明显恶化。
对于居民最为关注的收入分配和养老等领域,李培林院长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收入差距开始缩小,国内消费开始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而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当前大众消费阶段已经到来,但家庭消费率随收入增加而递减,居民消费率提高有很大潜力。他对比了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情况,指出美国3亿多人一年消费10万多亿美元商品,欧盟15国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13亿多人只消费2万多亿美元商品。从2000-2011年,我国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9.1%,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4%,远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转型社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老龄化社会加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8.9%上升至2014年的10.1%,到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人。老龄化加速可能导致“未富先老”造成的消费低迷,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家庭造成传统养老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及养老福利刚性增长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矛盾加深等深层次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谭维克院长对李培林院长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报告切中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了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战略高度,对我院社会科学研究有较高的指导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