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让学生多读书不能“止于号召”

08.10.2015  10:24

 

 

 

      据报载,今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味十足。先是知名教授告诫新生不要只做“低头族”,要多读书、读好书。然后是校党委书记鼓励新生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另据媒体盘点大学校长开学致辞里的高频词语,排在首位的仍是“读书”。校长们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或摆事实、讲道理。显然他们都看到了当前学生疏于读书的问题,只是校长的这番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们能领会多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4月公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算上教材、教辅才为4.56本。与上一年相比,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又有下降。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样的数字,无非是想说明读书少,甚至不读书,是国民中特别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大学、大学生的“专利”。
  
  有人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称作“浅阅读时代”,甚至是“恨阅读时代”。过去谁的床头没有一本枕边书?现在有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告诉我,治疗失眠的最好方法就是拿本书。过去上课时,学生们总是围着你问用什么教材、教科书;后来变成了拷贝老师的PPT,举起手机来一拍了事。我非常肯定大学校长们的良苦用心、师长们的谆谆教诲,但恕我直言: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只是讲几句道理、来几个排比句、抒一通情、简单地号召一番,其效果不容乐观,对于改变目前这个状况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关于阐述读书好处的大家和杰作比比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的《劝学篇》就从学习的重要性、态度以及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类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名言更是代代相传。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鄙人才疏学浅,再谈作用、意义显然是“狗尾续貂”,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离书越来越远。
  
  在传播学上,纸质媒体被称为第一媒体。其中,书籍承载的信息层次最深,所以读起来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头悬梁、锥刺股刻画的都是苦读的状态。人们渴望解决各种问题的需求,是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动力。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哪一种媒介使用起来不比读书轻松?不得不承认,与纸质书籍越来越疏远的人越来越多,和书籍本身的特点、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简单地批评大学生不读书有失公允。事实上,前述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还有一个趋势值得重视,那就是数字化阅读比例首次超过了传统阅读,手机和微信阅读增长最为显著。另外,用发展的眼光看,纸质书籍被其他新媒体替代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谈论读书这个话题时,读书的定义、概念、内涵和外延也需要与时俱进、重新界定。
  
  现在人们热衷网络、手机,作为传播者,显然也需要据此选择受众更欢迎、更普遍使用的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这个移动终端的作用,来吸引阅读、引导阅读、促进阅读,应该成为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手机以及新媒体和书籍的融合发展,也将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已经有人在预言,“一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4.0时代即将到来。在这样的趋势下,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需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思想认识。
  
  当然,在现阶段阅读纸质书籍依然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对学生们读书的希望和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如果真的认为读书重要,那么希望校长、书记们认认真真地搞调查、研究,仔仔细细地商量,搞好顶层设计,拿出点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来,并切实贯彻落实下去,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的效果。校领导们、教师们都应该做读书的带头人,而不能每次对照检查时都说自己读书不够,一忙起来又把读书忘在了脑后。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起学生来就显然缺少底气,也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还有一个倾向值得关注:现在的校领导和大师们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更多地放到了新生致辞、毕业寄语上。这“一头一尾”是大学生成长的两个关键节点。校长们、大师们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还需要更多的与校长、师长对话的机会,还需要听到校长、师长们更多的教诲。(Awp)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