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在服务人民中完成最好的课题

03.06.2019  11:26

本报评论员

没有哪种情怀,比心系群众更动人。

没有哪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高尚。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46年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老碱窝子”。

沃野平畴、阡陌交通,麦浪滚滚、瓜果飘香。46年后,这里早已是年年丰产的“米粮川”。

46年来,一批批中国农大师生从繁华都市来到曲周乡间,靠理想信念和满腔热情,用青春芳华和无私奉献,谱写了一首当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壮丽诗篇,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可贵精神。回顾他们的事迹,感受曲周的巨变,有一种信念让人动容,有一种执着让人感佩。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只有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实践,知识才能产生最大价值;只有扎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知识分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曲周人常说,先有实验站,后富曲周县。正是因为把课堂摆在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身边,盐碱地才变成“米粮川”,老百姓才得以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也正是因为扎根乡土,和群众一起“一身泥、一身汗”地摸爬滚打,中国农大师生才收获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在内心深处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天地间应处的位置。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天然具有实践基因,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是科技创新最大的“富矿”。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科研领域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从改土治碱,到关注土壤健康,探寻人与土地和谐共荣之路;从谋划绿色发展,到思考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大师生始终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用科研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46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两任农大校长、3位院士,培养出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许多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杂志上。中国农大师生的实践再次证明,“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教授和农民,科研和种田,中国乡村故事和国际权威期刊……中国农大人在服务人民中完成了最好的课题,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们的故事,是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典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赋予知识分子新的历史使命,也为知识分子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像中国农大师生一样,扎根基层、扎根一线,自觉把个人才智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广大知识分子就一定能在各自岗位上创造辉煌业绩。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过。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初夏的曲周,暖风吹过田野,麦浪低吟浅唱,仿佛中国农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人心声。期待更多知识分子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扎根基层、服务发展中奋发作为,在服务人民中完成最好的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河北日报》2019年6月1日第6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