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纲领

13.11.2015  11:03

  

      “改革发展,理念先行”,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较于以往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述而言,既有创新,也有升华,更有提高。
  
  一是立意更高。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从“绿色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出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生态屏障构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新一轮的理论阐述,这不仅赋予了“绿色发展”这一模式崭新的面貌,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认识更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美丽中国”的表述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令“美丽中国”从一句抽象的理论表达“落地生根”为具象的实践形态,这也是我国在“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所得出的科学的理论认识。在未来,“美丽中国建设”也正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并举并重,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视野更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表明我国在“绿色发展”中具备了国际视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当,也向世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诚意和姿态。这一提法还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以考量,强调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将有利于我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生态环保进程,推动世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并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构筑生态环保国际新格局。
  
  四是角度更新。首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其中,“自然岸线格局”的提法表明我国将一如既往地顺应自然,更加重视天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避免岸线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开发;同时,自然岸线格局”也表明我国将海洋这一天然分界线纳入了格局建设之中,用格局把中国的国土作了全方位覆盖。其次,《公报》中提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方面表明“两个体系”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强调“绿色发展”全面性的同时,也从体系的角度将绿色发展诠释的更加生动具体。最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我国提出了“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本次全会又在此基础之上,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角度强化了其制度属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与以往的交易制度相呼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相配套。
  
  五是力度更大。出于“绿色发展”需要和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压力,《公报》中提出了两项重点工程、两次重大行动和三个关键制度,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层面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对生态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一是“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近零碳排放”这一严苛的标准,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气力投入到“碳排放”的整治之中。二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探索如何减少海湾污染,使海湾常绿,海水常蓝。三是明确提出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最严格”三个字凸显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必须得治的阶段,一切治理活动都必须从严从重,方能取得实效。同时,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使信息上传下达将更加顺畅,还避免了环节过多所带来的管理损失,确保了管理效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绿色发展”既要面对新的局面,也要具备新的思路,更要有新的举措。
  
  一是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公报》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新目标之一,从“十二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化提高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
  
  二是全面厘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协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开放”为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共享”促进绿色发展成果转化。
  
  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性生态视野。绿色发展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善于用他人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同时,在自身发展时也要充分顾及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对外要把握国际绿色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 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四是将制度建设贯穿绿色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作支撑,用具体的制度对绿色发展理念加以规范和约束,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客观条例、政策、法规等。对违背绿色发展要求,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任何行为坚决用制度加以限制;同时,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许可,考虑具体时期的主要矛盾,有针对地、分时期、按步骤地加以推进。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夏宇鹏 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