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文化自觉发展中国政治学
12月17-18日,以“文化自觉与中国政治学建构”为主题的2016年人大政治学论坛在京召开。与会学者高度肯定文化自觉对于中国政治学建构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中国政治学研究要从文化自觉走向学术自觉。吉林大学教授周光辉认为,中国政治学已经确立了学科主体性,现在面临着确立学术主体性的任务。而学术主体性建构的核心任务是贡献政治学知识,为中国崛起的实践提供政治学方面的理论支持,将文化自觉上升为理论自觉。
对于中国政治学发展状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将研究范式概括为从“求变”到“求治”的转换。杨光斌提出,不同于以社会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治理理论,中国对于治理问题的关注更强调国家治理,更重视政治权力的基础性作用。复旦大学教授陈周旺则倾向于用整全性知识与专门性知识两种重叠交叉的知识体系“交锋”来概括政治学的变化。尽管两者存在鸿沟,但对于中国经验的解读构成其重叠共识,摒弃西方学术谱系的话语霸权,立足于中国现实提出适用于中国发展的大理论是共同的追求。
围绕具体如何开展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杨雪冬认为,田野调查、理论生产与实践参与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方式,分别对应于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种逻辑虽有差异,但都指向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道德活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基于对华南宗族农村的实证调研,提炼出“祖赋人权”、宗族理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他认为,祖赋人权不同于西方的天赋人权,而是包含了起点上的同等原则、过程上的差等原则以及相互关系上的对等原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扬弃。清华大学教授方朝晖则通过对《毛诗序》文本的解读,提出了风化政治学研究范式。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之外,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习性,发现一套中国式的理论预设或概念系统。
在全球视域下的中国与世界关系中探讨中国政治学发展,是文化自觉、学术自觉的题中之义。浙江大学教授张国清主张,中国政治学建设要遵循普遍主义的路径,深入挖掘世界政治文明共性与中国政治文明特点,使中国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版图中占据越来越核心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提出,要深切借鉴传统中国的教益,在国家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资源之间实现动态平衡,避免出现“战略透支”。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办。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