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恩爱 分得快”? 上海交大学生经研究:这不科学

25.10.2015  11:53

  由国际传播学会与上海交大共同主办的“2015新媒体国际论坛”24日在上海举办。“秀恩爱分得快”是针对情侣在网络空间亲密行为的流行评价。这句似玩笑话,又像恶意预言的流行语,被网民屡次提及却从未得到证实或证伪。在24日的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研究生蔡育恒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交媒体行为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秀恩爱会否导致快速分手。结果表明,秀恩爱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秀恩爱分得快”的说法在实际效果上是有悖于调查结果的。

  “秀恩爱分得快”研究

  “秀恩爱分得快”这一说法可信吗?

  并没有科学的研究作为支撑

  公众示爱又称为“秀恩爱”,近年来成为一个社会热词,国外也有少数学者从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对“秀恩爱”进行了研究,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公众示爱”行为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秀恩爱”也拥有了更多形式。学术界对于“秀恩爱”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网络上的社交行为日益频繁,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也更高。此次调查将秀恩爱定义为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送有关恋人的文字,有恋人出现的图片,以及在社交网络上两人进行互动的行为。

  秀恩爱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长期的热门话题,从明星、政商要人到普通用户,秀恩爱是表达情感、透露信息的重要渠道。关注者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解读,总能从中得到画外之意。然而或因为秀恩爱激起了嫉妒,坊间流传着“秀恩爱,分得快”的集诅咒和期待、预测于一身的说法。但是“秀分快”这一未经证实的民间说法,并没有科学的研究作为支撑。

  “秀恩爱”的动因是什么?

  自己至少是有人要的、受欢迎的

  目前在社交媒体关系呈现研究方面,并无国内学者涉足,但国外有不少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秀恩爱(在线亲密关系展示)所引发的“嫉妒效应”进行的研究。如秀恩爱可能招致其他用户的嫉妒等。

  在社交网络秀恩爱的具体目的上,有学者认为秀恩爱在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上,用户多存在自我形象管理,也就是希望将自己优秀的一面,比如受欢迎,或是长得好看等展示给他人。在线情感表达作为与现实场景有强关系的网络行为,对现实人际关系也会造成影响,受此影响的线下人际关系被称为“挂靠关系”。用户通过上传把自己拍得好看的照片,显得自己有很多活动参加。公开展示恩爱这种行为也是自我形象建构的一部分——以此来表现自己至少是有人要的、受欢迎的、有性吸引力的。

  “秀恩爱”对当事情侣有什么影响?

  53.5%的人认为“秀恩爱利于感情发展”

  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课题组将秀恩爱的出发点分为因双方的关系提升需求出发和出于个人的心理满足感出发两种。在“秀恩爱分得快”这种不利于情侣关系的论断背景下,秀恩爱似乎对于情侣关系提升并无益处,因此推断,秀恩爱更多是出于主动的、自我满足式的动机和需求。因此,课题组提出了第一个假设:秀恩爱更多是出于主动的、个人心理满足。

  社交媒体秀恩爱的影响主要作用在两个人群,一个是秀恩爱的当事情侣,另一个群体则是秀恩爱的围观者。虽然坊间流传着“秀恩爱分得快”的说法,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情侣关系发展上,秀恩爱情侣或对秀恩爱行为有积极评价。将感情公开化,理论上能够将原本私密的感情放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改变了以往的两人关系结构。

  为了验证秀恩爱影响对感情的评价和认知,课题组在问卷中设置了对秀恩爱评价选项,无论是从未秀过恩爱的被调查者,还是不同程度、不同频率的秀恩爱用户,都在文末对秀恩爱对于感情的作用进行评价。统计结果发现,对“总体而言,秀恩爱有利于感情发展”这一说法持肯定说法的占到53.5%,整体呈现出对秀恩爱正面评价的倾向。

  秀恩爱对当事情侣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双方的关系上,也体现在当事情侣个人的情感满足上。对此,我们采取了三个维度来测量这一现象——对自信心的满足,个人魅力以及身心愉悦作为总的描述。在对比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虽然被调查者否定了秀恩爱对于个人信心、魅力的建构作用,但较多人认同秀恩爱给他们带来了身心愉悦的体验。这里选择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之和达到60%以上,表明了较高的认同度。

  这个调查可信吗?

  调查将没有恋爱经历和秀恩爱经历的人直接剔除

  此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在线问卷平台发放问卷。课题组将问卷链接的二维码打印到纸张上,再进行散发,最终获得379份问卷。对问卷进行录入后进行信度检测,达到研究要求。

  由于秀恩爱具有特殊性,因此问卷开头设置了甄别选项,在秀恩当事人的问题开始前,将没谈过恋爱,也就是没有恋爱经历和秀恩爱经历的人直接剔除,以便于后期的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承认自己“没有恋爱经历”的有59人,占到总人数的15.6%。

  没谈过恋爱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后期的秀恩爱部分调查,但参与了性格分析和社交媒体使用部分调查,两者在0.01的级别显著相关。

  为了便于将从未秀过恩爱的被调查者和秀过恩爱的调查者拆开研究分析,问卷中设置了秀恩爱频次选项,从未秀过恩爱和秀过恩爱的被调查者分别回答不同系列的题目。经筛选,最终196人属于秀过恩爱,剩下的124人则属于虽然谈过恋爱但是从来没有秀过恩爱的被调查者群。

  由此,此次分析实质上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是否谈恋爱的一分为二,对于是否秀过恩爱的一分为二。本文所指的完整的问卷仅仅针对秀过恩爱的被调查者而言,其他两个组别的被调查者则只能回答部分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也只能部分提及和研究。

  通过对用户性格和社交媒体登录、发布习惯,秀恩爱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社交媒体使用与性格关系紧密。自我评价“性格外向”的被调查者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更为积极。在代表社交媒体参与意愿度“登录”和“发布状态”两个不同参与层面的行为上,性格的外向程度和社交媒体发布频率相关性更强。

  其他专家观点

  这是女性“秀”的时代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龙啸做了“社交平台性别自我展示对比研究——以微信为例”。

  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个人头像的展示、图片的展示,对于真实信息的展示倾向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用户虽然在头像本人照片、真实信息展示、个性签名等方面的展示落后于女性用户群体,但是男性用户在好友数量方面超过女性用户,这表明,虚拟人际社交过程中男性用户的活跃程度依然明显。

  此外,在传统的显示环境下,女性的自我展示是倾向于含蓄、内敛,而在微信平台上的调查分析发现,女性自我展示是倾向于主动、活跃的,在微信的平台上,是一个以女性自我展示的平台,即女性“秀”的时代,微信平台层面自我展示差异明显。

  社交媒体中有些行为是否失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晏青研究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礼仪,认为社交媒体中出现大量失范行为,亟需建设媒介礼仪。

  新型的社会交往模式,为建立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平台。人们的行为失范和无序导致了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比如“晒族”,热衷于将身份、性格、个人经历、情绪、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过度表露,甚至自恋式地直播私生活。“晒”成为他人的一种煎熬,将他人时间淹没在碎片信息中。类似的例子还有 “习惯性点赞”,可是点赞逐渐变得随意化。

  到底怎么看“分享”?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杨剑锋谈了“论分享——社交媒体时代的分享与传播”。

  正如一位网民所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不能拍照上传加一句‘巴黎你早’,会不会百抓挠心,甚至觉得白来一场?一次当机立断的求婚,如果没有网友点赞没有路人发微博,是不是觉得场面一点不够大心血有点白费?一次出了血本的海鲜盛宴,不拍几张深夜发吃报复社会,也觉得钱花得没到位是不是?” 尽管许多私人的日常生活信息对于公众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每分享一条信息,如果能在朋友圈中收获朋友或粉丝的点赞、转发或评论,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通过分享信息,我们不仅与朋友维持社会交往,还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分享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形态。信息分享与传播,宛如一对双生子,构成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景观。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