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守护着同一片山林

30.03.2017  06:01
  49岁的代小林正在做着30多年前父亲做过的同一件事。
  每隔三五天,他就要从山脚走2小时山路进山,看一眼住在山里的儿子。30多年前,代小林的父亲代全忠也是这样背着一篓子米面和青菜,翻过一座座山头,找到森林深处驻守的儿子,陪他说会儿话、吃顿饭,再不舍地离开。
  代小林的儿子代稚力今年21岁,是重庆大圆洞林场最年轻的护林员之一;代小林的父亲代全忠曾是大圆洞林场筹建时最早的那批工人之一;代小林也是这个林场的“老板凳”,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2年。
  从重庆江津城区沿长江溯流而上70多公里,绵延着大圆洞国有林场近3000公顷的山林。50多年前林场成立之初,代小林的父亲代全忠背着个铺盖卷住到了长江上游这个荒山坡造林,从那时起,这个家就把根扎在这里。
  “我不想走,也不能走。”代小林说,父亲是一名老党员,种了一辈子的树,全部心血都在这片林子上,“他给我取名‘小林’,就是希望我这辈子能完成他的心愿,看好父辈们一铲子一锄头种下的这片林子”。
  看好这片林子,就要住在深山的管护点。一个管护点覆盖2000多亩森林,林中人迹罕至,不通路也不通电,巡山辛苦、工资也不多,这样的条件让不少人对林场工作望而却步。
  “我不干这个工作,谁还愿意来呢?林子总得有人照看啊!”从小在山林里跑、听鸟叫声长大的“林二代”代小林,17岁那年在林场参加工作,老父亲把自己用惯的割草刀交到儿子手中,也将这片山林托付给了儿子。
  深山里比代小林想象的还要艰难。在九层岩管护点驻守的4年中,代小林像一个“蜘蛛人”,在进入管护点的必经之路——由九块巨石层叠而起的九层岩上爬上爬下。这条路并不轻松,代小林要顺着依岩而凿、只有前脚掌深的石阶爬上岩顶,再从两边都是悬崖的岩顶走过去。“要是有恐高症的人,还真不敢走这个路。”代小林说。
  在九层岩,代小林也过了4年“山人”的生活。管护点距离最近的农舍有2个多小时的山路,山里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食物也要从山下背上来。“没有邻居,晚上我一个人住在林子里,听着各种声音,挺吓人。”代小林说。
  代小林给自己找了个伴儿。妻子后来放弃了工作,和代小林一起上山护林,两人共同种下一棵棵“夫妻树”,也在山林中孕育了爱情的结晶——“林三代”代稚力出生了。
  祖孙三代人见证着这片山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荒山变得郁郁葱葱;这片山林也伴随着三代人,直到岁月老去。代小林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7年前的夏天,骄阳似火,他正在山里没日没夜地严防山火,父亲得急病去世的噩耗传到管护站,他直到第二天才急匆匆赶回家。
  “父亲退休以后经常来山上看我,他不放心我,来看我守好树没有,他生前嘱咐我,一定要让这片山一直绿下去。”代小林说。
  “父亲种的树我来守,我种的树娃来守。”现在,从城里学校毕业的代稚力,在父亲代小林的刻意“磨炼”下,已经在林场最艰苦的管护点开始工作,那里还没有通电。“条件在改善,儿子这一代的条件比他爷和他爸当年不知好了多少倍!”代小林说。(记者 周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