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的几点想法

11.03.2016  18:57
  26日夜的枪声和硝烟已经散去了,四个小时内三起枪击案件,造成两人死亡、两人受伤。其中一名受害者就是审理枪手离婚案件的法官。网上从新闻开始的各方论战,到法律界的集体发声,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个人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思考这个案件之后所折射的深层次问题。

  近几年,针对司法人员的袭击事件越来越多,性质也是越来越恶劣。有文章就指出这次案件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死于当事人谋杀的法官。在任何一个司法体系中,枪击司法人员,特别是法官,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也是绝对不被允许出现的,之后社会的情绪和言论,更是说明这次事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之前不久一篇描写刑事法官的文章,里面调侃的口吻讲到该法官经常在庭审中听到嫌疑人类似“我会记住你这张脸的!”的话语。之后给法官在公开场合露面时就会戴上一个大大的黑框眼镜。之前看完这段总会会心一笑,现在想起这段话,真心是笑不起来了。而这次事件的相关文章里也能看到“她也知道自己做法官有时会有危险,几乎每次有陌生人敲门,她都会通过猫眼先观察一下,不知道事发当晚为何会疏忽。”的叙述。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仿佛映射出司法人在社会里没有安全感,而社会对司法人缺乏信任感。但是号称三权独立,法律健全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同样经历着私法人员伤害事件持续增加的情况。而危机意识十足的美国人并没有一味自怨自艾、宣泄悲观,而是制定、实行了针对性策略,而内容无非就是事前的预案、评估,提高防范意识,事中的增强安保力量和技术,事后的依法严惩。看似简单,但是行之有效。

  随着审理案件的增加,审判结果造成当事人报复心理以及行为,是法官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职业风险。都说技防不如人防,他防不如己防,事后处理不如事前预防。个人认为在加大保障司法人员的安保力量及技术投入外,应更加注重预案、评估的全员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特别是通过实效化的演练,真正能让这些打印在纸上的预案能够转印到相应人员的脑子里,从而保证在遇有类似情况下能转化为实际有效的行动。未脱军装时,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很多和平时期军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包括针对军人特别是携枪哨兵的袭击事件。随着军队的日趋正规,相关人才、物资投入的日益增加,特别是相关预案和演练的日益务实,军队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也逐渐成熟,越发从容。

  硝烟散去,我们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去面对和处置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责任编辑:梅玉兰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