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科学报国“95后”硕士村里种地一年:让农户看到科技化并不遥远

10.06.2019  16:05

近年来,科技小院帮助农户提升效益明显,目前已在全国23个省市区建起了127个。

去往中关村的地铁上,信号时断时续,刚从河北曲周县前衙村回到北京的王晓奕举着电话,跟朋友确认几个月前约定的吃饭地点。 

这个“95后”研究生说,自从去年来到前衙科技小院,吃住在村里,偶尔才有机会回到学校,“虽然累,但科技小院的经历值得一辈子回味”。

 

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村的葡萄园。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葡萄种植专业村”遇上“科技小院

鸟鸣嘤嘤的前衙村街道整洁,文化长廊、古风戏楼、特色牌坊……各种文化元素充斥其间。前衙村是当地有名的葡萄规模种植专业村,种植历史有30多年,全村2349亩耕地中,2000亩以上用于葡萄种植。 

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样板村”,村书记却在2017年找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希望能在村里建设一个“科技小院”,帮村里解决葡萄种植问题。 

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来到曲周县治理盐碱,从此便在曲周建立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2009年,李晓林带领学生建立了“与农户同吃同住”的科技小院模式,切实解决农户需求。近年来,科技小院科研成果显著,帮助农户提升效益明显,目前已经在全国23个省市区建起了127个。 

2017年9月,王晓奕跟着师哥师姐来到前衙村,“这么好的一个村子,会有啥问题呢”,比起已经建立多年的几个科技小院,文化氛围浓厚的前衙村看起来似乎问题并不大。三个初来乍到的研究生在李晓林的指导下,选取了120多块土壤进行调研摸底,才发现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土壤pH显示呈弱碱性,已经不那么适合种植葡萄了。 

原来,3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中,前衙村从没换过其他作物,土壤连作障碍,导致土壤中各种酶和微生物含量远低于本县其他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种植当中,村民水肥投入过高,氮磷钾肥料高出葡萄所需的两到三倍;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使土壤忽干忽湿;不会腐熟鸡粪,导致生鸡粪做肥料给土壤带来大量寄生虫……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户种植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土壤病害却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增加,葡萄品质下降,出现裂果坏果情况。 

其实前衙村并非个例,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葡萄种植产业当中。”因此,农大师生决定在前衙村建立科技小院,将绿色发展的葡萄种植技术解决并推广至全国。 

2018年3月,最年轻的科技小院“前衙科技小院”建立。从小在城里生活的“95后”植物营养系研一学生王晓奕来到了村里。 

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里的“菜地”。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研究生拿出压岁钱 包下一亩三分地

 

一入驻,三名研究生便为农户提出了解决方案——“水肥一体化”,说白了就是使用一定的方法减少水和肥的使用。但种植葡萄几十年的农户并不信任这几个年纪轻轻的学生。 

为了取得村民信任,他们决定亲手种给大家看。三个研究生每人从压岁钱里拿出两千块钱,包下了一亩三分地,自负盈亏。“我还问农户,葡萄需要每年种吗?”在王晓奕的印象里,姥姥家的葡萄藤爬在小房上,似乎不需要照料,到了秋天只管着摘下来吃就可以了,“我以为葡萄很好种。” 

葡萄并不需要每年另种,只是在生长发芽时需要从土里“刨出来”。而在这之前,已经从书本上学习到精尖种植科技的研究生们,却连最基本的种植常识都不太了解。“更别提干农活儿了。”师姐杨燕玲说,教他们种植锄地的当地村民经常挂在口头:“哎呀,大学生,干啥啥不中”。 

不能砸了科技小院的招牌”。三个人从包下农田开始,每天都到地里干活儿,“我们的试验地块就在路边,所以也想让大家看到我们是脚踏实地做事,不是闹着玩的。” 

望不到头”的130米葡萄园

从锄地开始,三个人便开始像当地农民一样,种植着自己的葡萄。 

第一天干劲还蛮足的,第二天胳膊就抬不起来了。”王晓奕说,尤其“葡萄套袋期”,为了保证通过紫外线实现杀死套袋里的病原菌,他们必须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间进行葡萄的套袋操作。“头一回体验衣服能拧出水的感觉。” 

试验田长130米,中间均匀分布着三个小水井。王晓奕就以小水井为目标,从事农事劳作,锄地、套袋……计划着每半天征服一个小水井应该不成问题。“但感觉这130米就像望不到头,这水井好像离我越来越远。”原本对农村环境还不太适应,但每天下地劳作已经让几个人没心思在意,“一躺下就能睡着。”王晓奕说。

到了秋天,经过田边的农户说“葡萄长得还行哈,串还挺大,比我们的都大”,慢慢地,农户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经过时,顺道问研究生们一些种植问题。就这样,三个研究生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园艺地布覆盖技术以及套袋技术,一方面减少水肥投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食品安全。“去年一年,我们的种植试验平均一亩地比周边农户节水41%,节省氮肥51%,而且我们一次除草剂也没用过。”比周边农户平均每亩地收益多300到600块钱。 

 

2019年5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的房间里,挂满了同学们的手套、防嗮服和其他下地装备。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让农户看到科技化并非遥不可及

 

三个不会种地的学生,种出的葡萄比自己好,村民们开始愿意相信他们的技术。

今年,前衙科技小院成功征集了14亩地作为示范田,进行跟踪实验。“你能感觉到他们与外界是隔离的,种成什么样、有多少收益,都是靠自己这双手,农户们还是非常需要新的技术支持的。”去年葡萄成熟,研二的王晓奕也成为了“小院长”,她说种了半年地,找到了科技小院的意义。

为了真正实现村里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小院创立了农民田间学校,计划培养一批科技农民。从去年4月成立到现在,总共进行了17次培训课程,还包括两次国际交流,科技小院请来以色列专家和英国专家,给农户们介绍其他国家葡萄主产区是怎么种葡萄的。

实践过程中,研究生们发现,前衙村60%以上农户种植的都是“巨峰葡萄”,这个品种口感好、种植方便,但市场竞争优势不足。“去年算非常好的年头了,巨峰葡萄卖两块三到两块五一斤”,王晓奕说,这个价格相对于投入成本效率较低。于是,王晓奕带着学弟学妹在小院的菜地里,种了5个市场价格更高的新品种,进行本地化研究。 

我们小院里这块小菜地现在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王晓奕介绍说,去外地学习开会的时候,他们利用手机app给地里浇过两次水。“想让农民看到,我们能实现的,他们也可以做到,科技化、机械化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科技小院的经历是可以回味一生的。”王晓奕说,在科技小院让她学会了如何把专业知识变成大白话,如何与种植户打交道,如何利用自己优势给乡村带来技术之外的价值。像所有科技小院一样,前衙科技小院在农业技术支持之余,还会进行支教、村民联欢等活动。 

现在,王晓奕他们把科研小知识形成了视频课程,希望为这些共性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对整个葡萄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宣传绿色种植理念,推动全国葡萄种植现代化发展。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协作记者 彭子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何燕

  新京报网2019年6月10日报道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