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洪昔杓一行访问文学院

31.12.2015  23:10

12月29日上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原系主任洪昔杓教授带领12名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座谈会在人文楼会议室举行,文学院杨联芬教授主持座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楠在致辞中表示,学院近年来非常重视与海内外兄弟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学生成长和教学研究都是极大的推动。双方定能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开展更多方式的交流活动,深入彼此了解,增进友谊。

洪昔杓所长在致辞中赞赏人大文学院拥有中国当代优秀的学者、作家和诗人,同时也表示欢迎各位同学访问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希望未来能继续加强两校间的交流。

随后,杨联芬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材料与问题——现代文学研究空间如何拓展”的报告。报告从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对思想史、文化史的关注入手,强调材料发掘和问题意识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这里的“材料”一方面指新发现的材料,如张爱玲的晚期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小团圆》的发现和出版,使我们对作家的家族史、童年创伤及创作手法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又如解志熙教授的专著《文学史的“诗与真”——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集》,王风教授编选的《废名集》等等,其提供的新材料为我们重新认识一些文学史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材料发掘也包括在新材料的引领下对旧有材料的“重新发现”。她以自己2015年初发表的文章《“红色经典”为什么不能炼成——以王林<腹地>为个案的研究》为例,讲述了自己如何在《新文学史料》读到王林文革“交代”及日记后,去阅读被遗忘的王林作品及相关历史资料的过程。

杨联芬教授认为,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历史千年变局中充满戏剧张力的一段,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研究。阅读材料,是我们感受历史并形成历史判断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材料的“发现”,与“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者的立场、视野、关怀密不可分;而对材料的处理和使用,也是一个需要反复琢磨的艰辛过程。

会后,洪昔杓所长一行观摩了研究生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文学院2013级博士生邢洋作了题为“《讲话》推迟发表原因新探”的研究报告。杨联芬教授点评,洪昔杓所长及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