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破解保护区设计秘诀

02.06.2016  19:09

  

        建立自然保护区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物种群落。陆地保护区的生态有效性,亦即维持生物多样性组分的能力,受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最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称,不仅保护区的面积会影响其生态有效性,保护区的其他空间特征,如形状、碎片化程度及与其他保护区的距离等,对于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利用空间工具和遥感影像研究了南美洲400多个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对保护区内出现的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数量的影响,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包括:面积、形状、碎片化程度及与其他保护区的距离。研究人员采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评估了保护区的空间特征、环境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倾向于拥有更多的物种,但如果保护区拥有更为复杂的、不规则的形状,其生态有效性会增强;对于已碎片化的栖息地而言,增加保护区面积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动物物种的数量。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空间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立保护区之前,应先评估空间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保护区设计,确保每个空间特征都发挥积极的影响,比如大面积保护区的作用不应被碎片化的特征所抵消。研究还发现,保护区内出现的物种数量也受空间特征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环境条件包括纬度、海拔、温度和降雨量。这表明,设计保护区既要考虑其空间特征,也要考虑当地的条件。
  
  埃克塞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凯文·加斯顿表示,该研究破解了影响保护区物种出现数量的关键要素问题;单纯的保护区面积不足以确保物种的丰富度,保护区设计还必需考虑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关的其他关键因子。论文的主要作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帕斯·杜兰博士称,就保护区的空间设计而言,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不是各个特征作用的简单相加,空间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再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该研究首次为评估陆地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提供了证据。研究人员希望,该成果将成为增加现有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确保未来设计的保护区效果最大化的工具。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12月7日出版的《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多样性与分布)上。(李玉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李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