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国剧研究中心:传道精神铸就富连成传奇

11.04.2016  11:56

(富连成首任社长叶春善与“”“”部分毕业生合影)

成立于1904年的富连成社,是京剧史上最为著名的人才培养机构,是公认的京剧“第一科班”。在它开办的44年时间里,共培养了近800名弟子,其中大师辈出。梅兰芳、周信芳二位京剧大师,少年时也曾在此“搭班学艺”“借台练戏”,对其后来的艺术成就影响至深。

除了培养舞台上的“艺术大师”,富连成最为重要的功绩之一,就是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辛勤耕耘,毕生以传承京剧艺术为己任。20世纪30年代 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众多科班剧校,都以富连成所培养的教师为教学骨干。富连成培养的人才,在京剧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包容京剧之树“干冠”与“根 系”的两重格局:一如莱岛琼花,通过创立流派,不断树立着艺术前沿的标杆;一如园圃春工,悉心珍护芳菲,全力维护着艺术延续的血脉,互为补助、上下交融, 使京剧艺术绵延不绝。

从清代后期到民国,戏曲科班数量众多,但大多旋起旋灭,很少有持续开办十年以上者。它们也曾在戏曲 教育史上各领风骚,却绝大多数在遭遇社会变革、市场动荡时,或产生严重内部矛盾,或主办者无意坚持,最终土崩瓦解。纵观科班历史,竟唯有富连成在时代大潮 中,虽渡尽劫波,却始终岿然卓立,直到1948年,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时才被迫解散,实已达到那个时代个人开办的教育机构所能坚持的极限。

富连成弟子为何能如此前赴后继,成为京剧传承中的“卫道士”甚至“殉道者”?为何只有富连成延续如此之久,成就如此之大,化作了一个“传奇”?观照一下富连成创办者对于“富连成精神”的塑造过程,或许能够释读这个传奇的成因。

笔者且列举一下部分富连成自创办以降,在各时期“生死关头”富连成领导者所做的选择:

1908年,创办不久的富连成(时名喜连成),在历尽艰辛、终于崭露头角之时,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在两天内先后“驾崩”,是为“国丧”,禁止娱乐活动。 个人开办的科班,必须通过日常演出获取收入维持运转,不能演出则意味着行将倒闭。就在其他科班纷纷解散之时,富连成创办者叶春善却决定全体师生闭门排戏, 总教习萧长华则贡献出自己秘藏的《三国志》剧本。富连成师生“冷了迎风站,饿了腆肚行”,上下一心,终于在禁令解除后,以演出《三国志》名震北京,一举奠 定了富连成的名班地位。

1934年,当时已被誉为“第一科班”的富连成社,在京剧市场机制变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大批骨 干学生离社的事件。富连成“伤筋动骨”,而叶春善病重无力主持大局。当此关键时刻,叶春善长子叶龙章,舍弃了高级军官身份,毅然复员而担起社长重担,在萧 长华、尚小云等人的鼎力协助下,提拔新人、厉行改革,终于使富连成得以挽回危局,重新焕发活力。

1942年9月18日,一场大火烧毁了富连成存放在剧场的所有服装、道具和布景。遭此巨变,富连成虽被迫停办两月有余,但很快恢复运转,全体学生在社长叶龙章带领下先后北上沈阳、南下上海,力图重振复兴,终于将富连成的历史延续至1948年。

上述诸般困局,任意一种都足以摧垮个人出资、结构脆弱的科班,而富连成却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如疾风劲草,坚忍不拔。这种“富连成精神”,在笔者看来,其核心在于富连成历任领导者及教师团队,对于“为祖师爷传道”这一使命的极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这个“为祖师爷传道”之“”,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诸般程式、技艺,还包括中国戏曲内含的价值体系和美学精神,更包含着对于积淀延续数千年的传 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与坚守,并演化为极为强烈的将戏曲技艺和文化内涵传递延续的使命感。富连成创办之初,叶春善及其领导的教师团队便对天盟誓说:“创办科 班,不为发财致富、争名夺利,只为培养教育梨园后一代,永续香烟。”如此明确地将培养人才、传承戏曲作为事业终极目标,而令个人名利诉求退居次要地位,纵 观历史上的戏曲科班,富连成的这一宗旨可谓绝无仅有。

这一带有神圣感的办学宗旨,构筑起了富连成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并在 富连成京剧教育家们耗尽毕生心力的严格践行下,一方面,促使富连成始终不懈地采取重因材施教、重基础、重师资、重实践的戏曲教育方针,并用极严格的业务标 准来衡量其教育成果,且由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出发,极端重视舞台各环节的配合,追求高度和谐统一的“一棵菜”效果,从不片面渲染个别主要演员作用;另一方 面,又促使教师自觉地用高尚的师德进行自我要求,并且将这种师德标准完整地传承延续,务求教授学生真才实学。正是在这种“传道”精神的支撑下,富连成才能 做到既坚守传统本体,又与时俱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员和教育工作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培养新时期戏曲人才的使命召唤之下,原本分散全国各地的富 连成弟子们,竟又能迅速凝聚,在以中国戏曲学校(院)、北京市戏曲学校等为代表的现代戏曲教育机构中,继续担负起戏曲传承的重任,这不能不说是“富连成精 神”在新中国的延续。

戏曲传承的不应该仅仅是“”与“”,更应该传承的是其蕴涵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只有重新树立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认同,借此重塑文化自信,传承的使命感才会得以重建,戏曲才能真正做到“传艺、传神、传德”,才能无惧种种外部困难和时代考验,造就 新一代的合格艺术继承者。百余年前的富连成社,正是凭借着这种“传道”精神,方能在极端困难的外部环境中延续艺术和文化血脉,最终铸就了“第一科班”的世 纪辉煌。而今“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已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富连成社先贤事迹犹在,当今戏曲教育工作者们,应以何种精神和态度从事传承工作, 为戏曲艺术真正“凝神聚气”,庶几值得参照与思考。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国剧研究中心:传道精神铸就富连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