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词

02.03.2017  20:33

  出台资金补贴政策
  2016年3月,石景山区政府制定出台了《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先开展工作后进行资金支持的形式,依据传承保护工作成效,对可申请专项资金的条件和补贴金额进行了量化。支持范围包括开展非遗理论研究、资料抢救整理、编研及书籍出版,开展非遗讲座、研讨、论坛以及传承教学、辅导培训活动,创造性生产、开发、编创凸显石景山特色的非遗项目衍生品和文艺作品,新增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等。专项资金除了面向本土非遗项目外,也向辖区范围以外的非遗项目抛出橄榄枝,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全社会力量积极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并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引导作用、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保护传承单位在本区成长壮大。
  创编非遗文艺作品
  深入挖掘我区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资源,编创文艺作品,弘扬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一是结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定河传说”编创魔幻儿童剧《石景山的传说》;二是依托市级代表性项目《八大处传说》、《磨石口传说》编、演《吆喝出来的磨石口》、《石塘》等非遗声音故事;三是根据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西民谣”创作歌曲《打花巴掌呔》、《麻丫头》、《粽香飘舞》;其他还包括相声、快板、舞蹈等文艺作品。
  京津冀三地联手
  注重搭建“京津冀”非遗交流展示平台,共同推进“京津冀三地一体化”文化协同发展。2016年,依托文化遗产日、“京津冀”非遗原创节目交流展演等契机,多次汇聚三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戏曲、歌舞、相声、沙画、走秀等表现形式,展示、宣传三地非遗项目。
  “互联网+”非遗传承
  将“互联网+”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依托躺在书本里的民间传说故事,开发“有声明信片”、“非遗表情包”、“有声宣传橱窗”等非遗衍生品,扩大非遗保护宣传受众群体,加快我区非遗弘扬传承保护的数字化进程。
  高端非遗专题讲座
  2016年,我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图书馆以“寻找文化之源,守护非遗之美”为主题,举办了5场非遗专题讲座。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原副司长屈盛瑞,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等专家学者,走进我区图书馆、学校、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等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向群众普及非遗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区域非遗传承保护力度。
  传承基地广泛建设
  整合区域内文化教育资源,广泛建立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016年,我区新增13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空间。目前,在全区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非遗示范校、非遗展示公园等非遗展示传承场所23个,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部队。(石景山区文化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