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人民大学报告指出:短期政策应着力实现七方面新动能转换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团队近日发布的《全球技术进步放缓下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报告认为,在世界技术进步放缓的背景下,挖掘旧动能,构建新动能,将是我国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同时,改革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长短期平衡中稳步推进新动能的转换应当成为短期政策的着眼点。
着力七方面转换
报告指出,基于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近期应着力于实现下面几个方面新动能的转换:以技术前沿创新代替技术模仿;以人口质量红利代替人口数量红利;以技术创新导向的民间资本设备投资取代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和深度工业化代替原来数量扩张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以攀升国际价值链的新型开放和提升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取代外需的数量扩张;以城市群一体化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代替简单数量增加的城市化;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红利提升原有改革红利。
“现在特别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立足于提高效率。老的领域中间,换一个机制,增长潜力相当大,这也是新的增长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刘世锦表示,一是在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开发、竞争,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等产业,将会带动新的大量有效投资;二是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按照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流转。这两项改革可释放很大的增长潜力,也显示出改革的决心和诚意,有利于增强信心和调整预期。
为了能让改革落地,平衡实现转型还需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必须考虑到长短期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认为,在短期政策上需注意三点:一是在短期内需维持较宽松的流动性,不急于降杠杆;二是财政还需要维持较宽松的态势,但是投向更多以改革为目标,逐步实现投向结构调整;三是为了维持国内稳定的宏观环境,需要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密切关注,防范国际风险。
中国经济已接近底部
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经过6年波动,目前已经接近底部。增速回落是一个转型再平衡的过程,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中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还得有一个探底的过程。
“在宏观经济整体企稳的大环境下,还应看到中国经济的整体风险依然存在,甚至存在不断积累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表示,一是实体经济面临不确定陷阱,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货币存量活期化现象假设;二是流动性供给存在脱实向虚风险;三是板块和地区经济塌方式下滑风险依然存在,地方财政面临较大考验;四是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范志勇认为,为推动民间投资复苏,首先应加快推进金融改革,通过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在内的必要措施,切实降低民营企业各方面的成本。其次,应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结合“三去一降一补”,助力民间资本实现结构性调整。
对于下一步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宏观政策应让位于基础性改革。通过改革树信心,通过信心稳民间投资,通过稳民间投资稳总体投资,中国经济才会出现坚实的底。
在去杠杆方面,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建议,短期应稳住杠杆,但杠杆稳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将来创造条件去杠杆。同时,此前提在于实质去产能,只有去产能才能真正去杠杆。短期宏观经济的转好,企业收入增加,以及企业还款能力的增加,都对去杠杆、去产能起了作用。因此,要把握时机,在2020年完成去产能,抓紧时间推进改革,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原文作者:彭杨,原文刊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原文链接:
[中国证券报]人民大学报告指出:短期政策应着力实现七方面新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