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耕田

22.09.2014  16:54

      有一次去杭州,慕名前往南宋官窑博物馆,正赶上闭馆。朋友看我失望,就说附近有一处八卦田,是皇帝耕田的地方,值得一看。走不远就到了,只见有一块田地被分割成了八份,种着八种粮食。如此景象今生头一次见,甚是惊奇。

 

  据记载,八卦田始于南宋,朝廷被金兵赶到了杭州,每年春耕时节,宋高宗赵构率文武百官在此种田。天子躬耕只是象征性的,表示对农事的尊重,上告皇天,下抚黎民,祈祷五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说朝廷跑到杭州后,整日里花天酒地,从而激起民怨。为了安抚百姓,朝廷在此开了一片田,皇帝老儿做做样子,其实并没有真的下过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事历来都是头等大事。历朝历代的君王都非常重视农事,有的是真重视,有的是假重视,但在表面上都要有重视农事的态度。

 

  北京有个先农坛,知道的人不多,去过的就更少了,即使去也见不到什么,早已面目全非了。先农就是神农,也就是炎帝,相传神农开创了中国的农业文化。自打明清开始,春耕时节皇帝率百官来此,先祭拜神农,然后皇帝亲自耕田。皇帝左手扶犁,右手挥鞭,前面有两个人牵牛。明朝的皇帝要来回走四趟,清朝的皇帝走三趟。后来这成了规矩。有一回乾隆走完三趟,没过瘾,还想再来几趟,大臣说,主子,使不得,只能三趟,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乾隆只能作罢。皇上完事以后,登上观耕台,看大臣们耕田。这块田叫做演耕田,据传有一亩三分大小,后来成为人们的口头语,指的是自己的利益。

 

  尽管皇帝躬耕有着很强的仪式感,做给天下人看,但它表现出一种态度,重视农事的态度。皇帝非常重视躬耕,事先要在中南海里多次演练,争取在先农坛正日子里“一条过”。

 

  有的皇帝是真重视农事。相传康熙在中南海里有一块试验田,种水稻。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早熟的水稻,就开始培育早熟的稻种,后来又拿到圆明园试种,结果他培育出了早熟高产的水稻品种,就是后来的京西稻。这有点戏说的成分,康熙分明成了清朝版袁隆平,姑妄听之。

 

  康熙的儿子雍正也是一个重视农事的,而且还懂得抓宣传促农事。从南宋开始,朝廷画师会绘制一套题材来自民间的《耕织图》,其中耕种21幅,纺织24幅。这个题材得到了历代君王的推崇,尔后,历朝以皇室名义修订,成为了惯例,以表示重视农桑。这有点像现在的宣传画,带有倡导和推行的意味。到了雍正,有了新意,出了一套《雍正像耕织图册》共有46幅,有耕有织,凡是耕的画面,农夫都是雍正;而织的画面,织女都是雍正的福晋。这在历代的《耕织图》中仅见,而且每一幅都有雍正的题诗。历朝历代,农夫织女是社会的最底层,而雍正皇帝和皇后自愿扮演农夫织女,也表明了雍正对于农事的态度。

 

  在天安门的两侧,有两个公园,东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时是太庙;西侧是中山公园,以前是社稷坛。这是按照明朝的规制“左祖右社”建造,太庙祭祀祖先,社庙祭祀土地神。这两个公园去的人不多,知道来由的更少。

 

  我们现在常说社稷,何为社稷?历史上,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有了土地才有五谷,五谷丰登国家才能安全,社稷就是国家的根基。明清君主把社稷放在与祖先同等重要的位置,祭祀祖先,也要祭祀社稷。在社稷坛上铺有五色土,分为黄土、青土、红土、黑土和白土。黄土居中,东为青,南为红,西为白,北为黑。五色土象征着中国的全部疆土,黄色是中原,青色是海岸,白色是大漠,红色是岭南,黑色是塞北,真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事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兴衰。其实,整个人类发展史都围绕着战争与和平,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战争为的是扩充土地,有了更多的土地,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有了充足的粮食,国家才能强盛,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得到和平。这个道理历代君王都再明白不过,所以他们把土地和粮食作为头等大事,尊为社稷,奉为神明。

 

  现在中央政府把18亿亩耕地作为生态红线,不允许触碰,这是因为18亿亩耕地打的粮食基本可以满足13亿人的口粮。保障耕地,才能保障口粮,保障粮食,才能保障国家安全。

 

  斗转星移,朝代更替,但时至今日,耕地和粮食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耕地和粮食仍是中国的社稷,土地神和五谷神仍是中国人的神明。神明不可亵渎,神明不容侵犯。(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