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北京论坛(2015)圆满落幕

09.11.2015  19:02

11月8日,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与共同的责任”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北京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落下帷幕。全球合作基金会主席、欧洲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前联合特使拉赫达尔·卜拉希米( Lakhdar Brahimi),联合国秘书长高级顾问伊克巴勒•里扎(S. Iqbal Riza),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茂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以及参加本届北京论坛的数百位学者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

  闭幕式现场

罗马诺·普罗迪作了题为共建新丝路”的主旨报告,围绕“如何共建新丝路,实现‘大合作’与和平增长”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普罗迪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产生的政治环境来自于中国与周边各国政府之间长期的沟通和斡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长期战略,依靠的是多边,至少是双边的合作机制。普罗迪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在战略与具体行动上都密切相关。与“一带一路”类似,亚投行也是长期政治对话和交流的结果,也凝聚着中国及其他国家付出的努力。这两者相互联系,是一件事情上的两个支柱,都能拉近欧洲和中国的关系。近年来,中欧商贸往来日趋密切,双方不仅经济依赖加强,还在其他方面开展了许多重要对话。中欧双方克服了合作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成果,彰显了团结的精神。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欧的经济合作依然还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中国众多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升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普罗迪认为,中国企业应该着力拓展欧洲市场,因为与美国相比,欧洲市场选择多样、环境开放、政治性限制少,是更佳的投资对象。

  普罗迪作主旨报告

普罗迪指出,建设丝绸之路需要把长期合作的想法落实成项目,这是巨大的挑战。海洋丝路建设与陆地丝路建设是丝绸之路项目中两个重要的部分。近年来,中国船运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海洋丝路可以通过海运降低运输成本、推动沿途国家经济转型与港口建设、改变双边合作方式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陆上丝路一方面对平衡中国沿海内陆地区发展、拉动中国内陆省份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还可以加强中国同中亚地区的联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政治风险更高,沿途国家效率及监管环境不同、当地基础设施标准各异等风险因素。普罗迪建议中国应当与中亚国家达成协议以推动陆上丝路建设。除了海洋与陆地丝路,普罗迪还提出了“数字丝绸之路”的新概念,以促进各国在数字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

普罗迪最后表示,欧亚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区域,建设新丝路是伟大的工程,有必要通过对话的形式、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去推动落实。普罗迪相信,欧亚双方通过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接触,可以创造新的未来的和平。

主旨报告后,朱善璐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和来自世界各国400余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他说,今年北京论坛的举办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各国之间的交流加强。因此,今年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体现了论坛对单一片面发展思维的摒弃、对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理想愿景的追求。朱善璐表示,文明、和谐、繁荣、合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参与北京论坛的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等,应重视文化与价值观问题,坚持高举人类文明和谐、共同繁荣的旗帜。最后,他表达了对北京论坛的美好祝愿,并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加强与北大的交流、合作。

  朱善璐致辞

朴仁国先生首先对本届北京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然后简要的回顾了三天来各个分论坛和专场讨论展现出的亮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分论坛中,专家们肯定了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对于帮助贫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作用以及为世界扶贫事业作出的贡献;正值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之际,“和平之路”分论坛的学者们反思历史、展望未来,倡导通过达成理念共识取代依靠国家实力维持平衡的国际现状;在“社会创新”分论坛中,各国学者深入探讨了诸多热点议题,针对许多社会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高校的学生们在“新型城镇化”专场上专心听讲,昭示着学术的继承和下一代优秀人才正在崛起……朴仁国强调,北京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多样思想孕育的温床,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他为此感到十分自豪。最后,他对北京论坛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不应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要继续努力,确立新的目标,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让北京论坛成为亚洲先锋性的平台。

  朴仁国致辞

随后,叶茂林发表致辞。他对北京论坛的成功举办作了充分肯定。北京论坛12年的积累,吸引了众多学者,积累了丰硕的果实,为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提升了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他指出,北京论坛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这大大促进了全球高校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并且为学术新生力量提供了发展平台。

  叶茂林致辞

最后,吴志攀向与会学者宣布,第十三届北京论坛将于2016年11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并代表北京论坛诚挚邀请各位学者对下一届北京论坛的主题提出建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第十二届北京论坛圆满闭幕。(文/新闻网记者 原荣荣 马艺玮 邓陈晖 胡晓妍 吕正翰 陈琦)

摄影:李香花

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