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交融互通——由我校承办的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圆满落幕

07.09.2015  18:57

  nS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nS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5年9月2日至5日,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京举行。作为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内容,此次论坛以“创新驱动、交融互通”为主题,旨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以及高铁“走出去”等重大战略,推动中俄两国高校在交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莲金娜·伊万诺夫娜·马特维延科向论坛致信祝贺。   大会宣读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贺信。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交通领域合作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亮点。推动中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领域的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的重要内容。本届论坛聚焦中俄高铁合作,符合两国战略需求,很有意义。李克强勉励两国交通类高校互学互鉴、携手共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为推进两国合作、增进民间友好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会前接见了俄罗斯联邦国家铁路局副局长伊戈里·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克率领的俄方交通大学校长团。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论坛主办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李希奎,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校长宁滨和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叶甫盖尼·尤里耶维奇·陶米恒等陪同会见。     刘利民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在中俄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下,中俄两国高校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水平日益提高。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是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品牌,有助于加强两国交通类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进程的重要举措,将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希望两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开启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大会还宣读了马特维延科主席、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梅津采夫的贺信。  俄罗斯交通部部长马克西姆·尤里耶维奇·索科洛夫发来贺信和祝贺视频。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发来贺信,副部长冯正霖出席并代为宣读。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在致辞中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中俄双方领导人就加快推进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成的重要共识,为两国加强轨道交通领域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双方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前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非常愿意与俄罗斯分享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渠道,不断深化在高速铁路建设、国际铁路联运等方面的合作,力争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     曹国永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专门致信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体现了中俄两国政府对本次论坛的高度重视,使大家深受鼓舞。作为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的中方主席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将着力进一步推进以下工作。深化务实合作,以建成国际一流的高速铁路研发中心、国际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有力推进与俄罗斯高校联合成立的“中俄交通学院”和“中俄高铁研究中心”建设,为推动中俄人文交流和高铁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双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校企融合共同发展;搭建友谊桥梁,以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为平台,做好交流、沟通和协调工作,与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各成员携手共进,全面推动中俄两国交通大学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与合作,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校长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潘尼契夫作为联盟俄方盟主致辞。他认为,中俄交通大学论坛的召开为中俄两国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方向,由此促成的中俄高校合作的先进经验作为成功范例受到各方认可,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的工作也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为中俄两国高校间开展合作提供了好的开端。希望通过中俄两国教育合作培养更多青年接班人,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

nS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宁滨作为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中方盟主、论坛主席主持本届论坛,并在论坛交流环节与潘尼契夫分别作主旨发言。宁滨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我校与俄方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国际学术交流等情况。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与俄罗斯高校的务实合作,加强中俄交通类高校科研合作和成果共享,积极推进两国青年学生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为两国高校、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希望与联盟成员携手共进,更好地促进两国高校的交流和校企合作。   论坛上,何华武、米丘克先后作主旨报告。何华武介绍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主要成果、发展前景以及中俄两国在高铁建设中的广泛合作。米丘克介绍了俄罗斯铁路网整体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等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傅志寰作特邀报告,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希望中俄交通类高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出席本届论坛的61所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成员单位、百余位中俄交通类高校校长和企业代表就两国交通领域高等教育及两国交通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就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的发展提出中肯建议。     本届论坛发布《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北京宣言》,呼吁中俄交通类院校一同努力,促进中俄人文交流,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携手创造联盟美好未来。《宣言》由宁滨和潘尼契夫共同宣读。   出席本次论坛活动的还有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忠民、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中国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副巡视员张晓杰、中国国家铁路局综合司副司长王嘉彧和我校全体在校校领导等。     论坛期间,组织与会俄方校长团赴北京南站、京津城际高铁、天津站进行技术考察和培训。先后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交通大学校史馆。   背景资料:   2014年5月21日,以“共同进步”为主题的首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召开,包括我校在内的中俄两国20余所交通运输类高等学校,以及俄罗斯铁路运输企业的代表参会。论坛期间,成立了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联盟的中方主席为我校,俄方主席为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会议通过决议,第二届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于2015年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目前,该论坛已被纳入中俄人文交流机制。   近年来,为服务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以及高铁“走出去”战略,北京交通大学不断加强与俄罗斯高校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学校与莫斯科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寒区交通岩土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我校教授在俄罗斯期刊长期担任编委,与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联合科研。学校和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举办中俄交通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以理工科为核心学科的境外办学机构以及中国轨道交通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于今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2015年5月,学校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共建“中俄高铁研究中心”,双方在高速铁路及其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科研、教师交流、学生联合培养。目前,已经为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西伯利亚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举办了学生高铁技术培训班。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参加和承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进一步密切与俄罗斯高校间的交流,不断拓宽与俄高校的合作渠道。

  nS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

 

  nSZ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