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人大】返璞归真的洗礼:记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实习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第38期光阴人大为您讲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实习的故事。
“田野考古实习给予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贯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和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抱怨的坚毅品格;是同学们用心回味的‘人生在世,当以情义为重’的朴素观念;是在举杯同贺时山呼海啸般的那一声‘干杯’的畅快淋漓!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初衷,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次返璞归真的洗礼。”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在《历练与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教学实习纪实》一书后记中这样写道。
8月30日清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2级的35位本科生从求是楼前出发,踏上了一段真实而又神奇的考古之旅。
田野考古:躬身实践收获真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是目前全国高校历史系中唯一有本科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的单位。自2006年至今,历史学院已组织了十届田野考古实习。2012年,实习地点初次选址辽宁,连续两年在锦州金宝岭的考古实习均取得了较大成果,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也于2013年正式获得国家文物局授权的考古发掘领队资格。2014年,时值人大考古学科建立十周年之际,考古文博系教师经过一年的考察准备,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此次发掘的土城子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南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东临朝阳县,西靠凌源市,南接建昌县,北连建平县,为商代孤竹国地,初步判断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距今约3500~4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
“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至辽金元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址,具有极大的考古发掘价值。”魏坚教授介绍。
短短25天的实习,历史学院2012级本科班共发掘14个5m×5m的探方,发现房址若干座、窑址一座、出土墓葬一座,出土物以陶器和陶片为主,另有大量石器、骨器、贝器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同学们在喀左考古时的真实写照。一遍又一遍地刮面、切壁、挖土,再到划出灰坑界线,最后成功发掘到一个完整器型,课堂上、书本中的知识在脚下的土地得到实际验证,同学们的心情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种欣喜若狂和满足让之前的辛勤付出都变得微不足道。这种通过躬身实践而获真知的欢乐和喜悦,悄悄地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将伴着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慢慢生根、发芽、成长、结果。
活跃在辽宁喀左的“国际考古队”
近年来,秉承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办学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动吸纳世界各地喜欢中国历史和考古学的学生,并与台南艺术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今年,田野考古前期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和来自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文博学院艺术史专业2011级的8名本科生共同承担,后期由2012级本科生和部分延期实习的2011级本科生发掘,参加考古的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生之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埃及的学生。
2012级本科生王杰世、来自韩国的2012级本科生金叙瑛、来自埃及的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成龙,三个人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国际考古队”,负责探方T1010。
“作为一个留学生,很少跟中国学生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共同合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去实习之前实在有点担心怎么和其他学生交流。然而,到现场过了第一天我就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与幸福。第二天开始我就可以跟大家很自然地交流。”李成龙是这支“国际考古队”的大哥,承担了包括刮面、切壁、挖土、作图和整理陶片等在内的大部分工作,所在探方率先完成野外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说实在的,我学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希望毕业后回到埃及也能用这些知识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次实习将是我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那条田间小路,那些可爱的人
田野考古的地点大多在农村,参加实习的学生多数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几十人一起到农村生活、下地干活,难免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九月的乡野依旧烈日炎炎,每天在探方内挥舞铁锹,许多同学皮肤晒得黝黑,“你牙好白”一时成为大家相互调侃的戏语。
9月8日晚,历史学院师生和当地村民围坐在月光下,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共同欢庆中秋佳节。在这个团圆的夜晚,大家还为实习期间过生日的8位同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晚会。欢声笑语冲淡了离家的惆怅,相陪相伴抚慰了思乡的孤单。对于参加考古实习的同学来说,这个东北的小山村已经成了大家的第二故乡,这样特别的中秋之夜注定终身难忘。
考古工地雇用了当地的农民工负责部分重体力工作。喀左的农民朴实善良,认真负责,为发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还经常带一些当地特产给同学们,临走的前一晚,许多人自发到基地为同学们送别。
实习将要结束时,老师们还带大家去当地的鸽子洞遗址、喀左博物馆进行考察学习。
考古归来,邴文彬在微信朋友圈感慨,“真舍不得那个地方和那里的人。真心易陈,离别难诉。感觉生活其实就像考古,一段经历总要结方、封袋、翻篇,有结方的喜悦,也有封袋的不舍,喜悦与不舍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何时才能细细地读上一辈子不翻篇呢。”
一些同学则计划把在工地拍的合影洗出来寄过去,想过些年再去喀左,重走那条每天上工下工跋涉的田间小路,去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一个月的地方和那些最可爱的人。
“回到学校,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在喀左考古的画面,甚至希望我们的探方文化层永远都挖不到底!”周向雨说。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一直重视本科生史学素养的培养,坚持组织本科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使学生将历史学和考古学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考古学知识进行历史研究,以打造成为国内高校历史系本科生培养的典范。
“田野考古实习不仅仅是一次专业实习,也是一次历练与成长的机会。多年以后回首大学生活,最难以忘怀的一定是在喀左考古的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魏坚教授在课堂上如是说。
《光阴人大》专题第38期团队
总策划:王宏伟
策 划:高燕燕
编 辑:谢天武 孙浩爽 阴志璟
美 工:刘丹怡
文 章:校报记者 杨默 学生记者 蒲俊
图 片:梁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