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界的协和医院”——走进我校教学动物医院
本网讯 我校教学动物医院被人们称为“宠物界的协和医院”,这里不但拥有全国一流的设备与资源,还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长年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来给小动物看病的人。
飞速崛起的宠物行业
《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中国宠物行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2065亿元,全国犬猫数量超过1亿只。调查中发现,年轻人是新兴宠物消费的主力军。尤其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在消费升级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得更好。甚至一些宠物主人在自己宠物上的花销占自己收入的50%。在所有宠物相关的服务消费中,宠物医疗排在第三位。
教学动物医院现日接诊病例量约为250-350例。我校动物医院院长夏兆飞介绍,近年来,医院的就诊量每年都在稳步增加,高端的B超、CT、PCR、基因诊断等也都已应用于小动物临床。
小动物医学发展至今,影像、检验等诊断学科越来越多的承担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疾病诊断、治疗、疗效检测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的重要任务。教学动物医院影像中心成立于 2013 年,由谢富强副教授带领三名应届研究毕业生及三名工作人员组成。 经过近年的发展,目前影像中心拥有影像专职工作人员1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0% ;每年高质量的完成小动物X 线诊断病例逾10000 例次,超声扫查病例逾10000例次,CT 扫查病例600余例。
戴榕全,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大学毕业后远赴新西兰梅西大学就读兽医学硕士。2014年,硕士毕业的她选择回国加入我校动物医院。在新西兰从事兽医职业,薪资相对于目前国内兽医从业人员来说往往要高出很多;而戴榕全对于毕业回国选择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心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在这里,丰富的病例量、充足的实践机会都让她在技术、经验的积累上快速提高。
与过去仅仅依靠一个听诊器,几片消炎药就能给动物看病的“老黄历”不同;宠物诊疗行业已逐步走进了“科技”时代。近年来我校动物医院投入近两千万元,购置了大量诊疗设备,人能用到的检查仪器,小动物几乎都可以用到。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部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拥有中国小动物诊疗领域唯一一个专业影像团队。对于无法用语言描述症状的小动物来说,它们比人更需要影像团队的帮助。
采访间隙,一只10岁的雪纳瑞来到影像中心进行超声扫查;经过医生诊断,这只狗狗的肿瘤已经扩散,如果采取积极治疗还可以延长一年的寿命,但却需要投入不菲的花费。面对采访镜头;动物主人对自己宠物的感情自然流露,因为它们是家人、是陪伴;而作为一名动物医生,宠物医生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心急如焚的宠物主人,聆听主人们诉说他们与小动物之间有爱又感人的故事,她们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
从事小动物一线临床诊疗工作压力在所难免,却同时又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而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戴榕全这样热爱兽医行业的年轻医生们最大的工作动力,使他们在兽医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追求完美。
话说动物医院
我校动物医院创建于1949年,是我校动物医学院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现有员工190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15 人、高级兽医师 6 人、 高级化验师 1 人、讲师 4 人、中级兽医师 27 人,并有 20 余人在各行业协会中担任会长、秘书长等重要社会职位,员工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 61%,形成了以中青年专业兽医技术人员为中坚力量、老中青相结合、层级合理的梯队人才队伍。
医院目前经营面积近2000平方米,近五年年服务病例量75000余例,其中四分之一为疑难转诊病例,主要诊疗对象是犬、猫等伴侣动物。现设有内科、外科、中兽医、产科、特需门诊及外科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住院部等医技部门,同时配备注射室、药房、前台等服务部门以及宠物超市。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动物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型综合动物医院,在麻醉学、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肿瘤学、心脏病学、中兽医学以及骨科、眼科、牙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处可见的教学科研场景
作为我校动物医学院的教学、实习、科研基地,每年近100名本科毕业生在此进行临床实习、30-50名硕、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此从事小动物科学研究工作;医院主办的医师短期进修服务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吸引了全国各地千余名学员前来参加;教学和科研场景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动物医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UC-Davis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等高校的动物医学院或教学动物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性与欧洲高级兽医学院等机构开展合作,国际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频繁,已经成为国内外动物诊疗行业交流的窗口。
拥有70年历史的我校动物医院,积淀历久弥新的医院文化,充满朝气与活力。全体农大动物医院人秉承“立足教学科研,发展动物医疗”的企业宗旨,不断努力地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在服务动物和主人的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兽医,通过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潘彩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