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的北京小汤山医院:彩色病房暖人心 “黑科技”高效诊疗

31.03.2020  11:40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杜燕)同样因为冠状病毒的侵袭,北京小山医院两次“临危受命”。17年后重新启用,是否当年模样?

  17年前“非典”疫情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7天建成1000张病床,创造了非典患者最高治愈率、最低死亡率、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小汤山奇迹”。

  30日,记者走进北京小汤山医院,从红至蓝的彩色病房映入眼帘,让人有一种错觉:这是一家医院吗?

  据介绍,北京小汤山医院应急改造工程历时53天,包括新建近6万平方米、改造2.2万余平方米,其中B区为原病区改造而成,新建病区按照单间隔离观察要求由箱式房搭建而成,共计1600余张床位。

  新建病区从外部看起来是三层的箱式房。北京小汤山医院工作专班副组长、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穆毅带着记者绕着新建病区走了一圈,他说,新建病区在单体建筑设计上严格划分清洁污染区域,确定清洁人员、患者行走路线;确定清洁物品、污染物品行走路线;规范各种标识,确保人流、物流不出现交叉。

  这些是隔绝病毒传播的“硬手腕”。在病区,还有不隔绝爱的“软手法”。

  穆毅介绍,病房之间的间距拉大,不仅给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空间,也加强空气流通,减少互相感染的可能性。病区间还有绿地,能舒缓病人紧张的心情。

  进入病区大门,白色的墙面“跳出”或黄色、或绿色、或橙色的线条,就连白色的病房门上,彩色的弧线也让人心底增加一丝暖意。

  “运用健康色彩和柔美的图案,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胡路指着大门口的图案说。

  新建病区病房呈三层五排鱼骨状结构,由走廊与围廊连接。跟随胡路从大门正对的一条通道往里走,胡路说:“这条通道相当于‘鱼骨’,病区分列在两侧‘鱼刺’。

  记者此次进入的地方是尚未收治患者的“清洁区”。沿途看到清洁区、医务人员缓冲间、防护穿戴间等。胡路称,如果收治了患者,这里就是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的缓冲区域。

  在一间病房外,门上贴着红色“禁止通行”标识。原来,每间病房都有两扇对着的门,平时患者从另一扇门出去,可以在封闭的走廊内活动,也可以透过窗户观看室外的春色。

  门的一侧,是一扇观察窗,便于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监测;还有一扇传递窗,便于医务人员将餐品或者日常用品放置在内置的台子上,与患者之间无接触传递物品。

  得到允许走进病房,“欢迎回家”的字样映入眼帘,还图文并茂地告知患者如何佩戴口罩、入院注意事项、用餐时间提示等内容。

  环顾房间,单个病房有单独卫生间,配有柜子、空调、电视等设施,病床旁还有呼叫对讲机、医用气体等设施,保证各种治疗抢救设备的使用和数据传输。

  护士邢栋介绍,每个床位的呼叫对讲机都是医患可视对讲系统,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可随时按下红色按钮,和医生护士“面对面”交谈。同时,屏幕上,患者还能查看“吸氧计时”“费用查询”,并能直接上网浏览网页。

  此外,病房内墙上贴有二维码,患者可手机移动点餐或购买生活用品等。

  重启的小汤山医院,患者不仅能享受“黑科技”带来的便利,医务人员和患者还共享“黑科技”带来的高效诊疗体验。

  “往常,普通影像学大夫需要5至15分钟才能做出的判断,如今短短几秒就能完成。”北京小汤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介绍,放射AI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及时提示是否是可疑病例,还能精准定位病灶、提示肺部感染面积,“这是非常强大的优势。

  这只是“黑科技”的一部分,北京小汤山医院还实现了5G远程医疗、疫情防控影像智能诊断,还有病例录入语音系统、自动分药机、送货和消毒机器人等众多信息化技术科技应用,不仅节省人力,提高准确性,更减少院内交叉感染风险。

  穆毅说,重新启用的小汤山医院,基础设施从满足基本所需到实现“平疫两用”,展现了新时代的强技术和暖服务。(完)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