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精神,薪火相传
28.05.2019 20:42
本文来源: 法院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一个民族的秘史”的鸿篇巨作。
《白鹿原》记述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也是一轴描绘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命运起伏的长幅画卷。小说描写了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约50年来发生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包括辛亥革命,军阀当道,日寇入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战胜利,土地改革,三年内战等历史背景。小说以白、鹿两家两代人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而争斗为主线,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生民主的阵痛中颤栗着、挣扎着,给了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无尽的苦难与泪水。
在陈忠实书中使用大量陕北方言,一个个人物形象显得无比鲜活,仿佛一翻开书就可以看见他们出现在我们眼前。
小说主人公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族人,他都秉持公正仁义、宽容大度的做人原则,他一生光明磊落,同时又疾恶如仇,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维护者,是传统道德伦理所塑造出的“完美人物”,当白鹿村遇到各种天灾人祸之时,他勇敢地率领族人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他也是白鹿原上传统秩序的坚定维护者,白嘉轩集儒家传统道德与保守落后势力形象于一身。
鹿子霖是作品中另一人物形象,他与白嘉轩正好形成对比,鹿子霖近乎一个无赖、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纯粹一个虚伪淫荡却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他又几乎集所有恶德于一身。他看不惯白嘉轩的威风,处心积虑地报复陷害白家,白孝文的惨状和田小娥的悲剧都是他一手策划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几乎毫不关心、没有亲情,自私冷漠的鹿子霖后来遭到了批斗,最后疯了,冻死在自己家的柴禾房,也算是罪有应得。
朱先生在《白鹿原》中,是作者笔下又一奇异的人物,他最具有智慧和预见性,是带有“仙家风骨”的人物形象。朱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每一次的举动都是神迹。他凭借一张口,使清朝巡抚几十万兵勇退却,又预测几十年后的红卫兵挖了他的坟墓。当然,他的禁烟之举、赈灾施粥以及抗战期间要求奔赴前线杀敌的英勇行为也令读者印象深刻。他在白鹿原上近乎一个完人,是众人所崇拜的偶像。他是白鹿的化身,也是美与善的象征,他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却比其更完美,因此成为所有人都尊敬崇拜的以为“神”的圣人。
黑娃则是反叛式的人物,他不爱读书,藐视一切陈规陋习,他性格偏执、狭隘又极其直率,是匪性与人性的交错杂糅。黑娃引回郭举人的小妾田小娥,却不被族规容纳,于是他们选择逃避,过着一种独立自由的爱情生活。黑娃出于无奈,去当了土匪,其后又被收编为正规军,当厌倦了杀戮与征伐之后,黑娃找到朱先生并拜其为师,立志“学为好人”。可惜洗心革面后的黑娃在政治斗争中被冤而死,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至于田小娥,完全是个悲剧人物。她与黑娃真心实意地彼此相爱,但他们的结合不被别人接受,还遭受白眼讥讽和族规的制裁。她被鹿子霖利用陷害白孝文,又依附鹿子霖而生,白鹿原上几乎人人都将田小娥视为淫娃荡妇、不洁之人,但田小娥作为一位弱女子,为了生存又能怎么办呢?对于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而单之地说她是荒淫、堕落,她在作品中更是作者刻画的冲脱传统保守而追求自我解放的人物形象。田小娥是那个时代中受封建传统观念与习俗所迫害的典型代表,她应该被同情和可怜,而不是一味地唾骂与批判。
总之,《白鹿原》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是细致入微的,每一人物形象都有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味,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古老的农耕文明突然受到民主的冲击,农民对民主、政治、党派是不理解的,也是事不关己的。但是当民主的新风吹向白鹿原这片古老的土地时,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对原上每个家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只能顺应历史发展去改变自己。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让我们看到了旧时中国农村文化的底蕴和民族灵魂,让人喟叹不已。
浓郁的陕北黄土风味,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都是我推荐白鹿原这本小说的理由。
提起陈忠实的《白鹿原》就不得不说陕西文学和陕西作家,陕西作家群是中国文坛一支重要的力量。最著名的陕西三大家是陈忠实、路遥和贾平凹,他们的作品都曾获得过矛盾文学奖。读过陕西作家的书,你会发现他们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无论是《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还是《秦腔》,都离不开对农村的刻画,对家乡土地的眷恋。而且陕西作家在创作中很下苦功夫,陈忠实为创作《白鹿原》遍访当地各县,阅读了大量县志,谢绝了一切交际活动,回到老家的小屋里埋头创作;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在图书馆里借了历年的《人民日报》,一页一页地翻新闻,尽量在小说中都用上,据说手指都翻出了毛病。《白鹿原》的成功,其实只是当年陕西文坛兵强马壮的一个缩影,1993年5月前后,《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陈海的《热爱生命》、京夫的《八里情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先后在北京举办作品研讨会,人们清晰的感受到一股文坛疾风正从西向东吹遍中国文坛,形成著名的“陕军东征”的局面。
参加工作快三年的时间,我依然改不了学生时期养成的阅读的习惯,周日骑车去三联书店席地而坐,手握书卷至深夜似乎成了习惯,由于居住在学院路附近,高校林立,周六的中午去学生食堂吃个简餐,随便找个自习室自习到夜晚,再骑车回家,这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佛系生活让我无比珍惜,正是这种回归质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读书、读己、读事、读人。我希望海淀法院的年轻人在审判工作之余多阅读各类作品,博古通今,通过阅读了解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加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了解历史、思考未来。 责任编辑:赵思源
本文来源: 法院网
28.05.2019 20:42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 并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
习近平致信祝贺
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强调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