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余万亩粮田陆续改菜田 "玉米王"也学种菜
京郊片片山地将陆续改种蔬菜。图为农民正在用农机深耕松土准备春种。
铁锹头往地里一插,许立强一屁股坐在地垄边,房山种植中心的农技员跟他一块儿坐在地上,拉过他的手,放到马铃薯幼苗刚长出的叶片底部,“这就是我说的壮苗的叶脉,你感觉感觉……”许立强眉头拧成个疙瘩,粗糙的大手笨拙地摩挲着叶片,又想赶紧摸出门道,又不敢使劲生怕碰坏了。
已过不惑之年的许立强,跟老玉米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是远近闻名的“玉米王”,而今忽然要“进修”转岗学种菜了。这不是他自己心血来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手治理空气污染的国家大战役去年已经打响,堵住秸秆焚烧这一重要污染源势在必行。
眼下,各相关省市纷纷出台措施。本市更是率先提出13.5万亩粮田3年内告别小麦、玉米等有秸秆作物,因地制宜改种蔬菜、花卉、中草药等。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成千上万农民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普普通通的许立强正是这其中之一。
许立强生活的房山琉璃河,是座千年古镇,祖祖辈辈种玉米的日子到他们这一代要画上句号了。他和乡亲们能顺利拐过这道弯儿,走上康庄大道吗?记者走进村里蹲点,记下这群庄稼汉的转型之路。
率先转岗趟趟路
东边太阳刚出山,许立强就扛起铁锹伸着懒腰奔地里去了,他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反复说:“还是不大适应,不大适应。”
打小儿他跟着大人种小麦、玉米。“种玉米棒子太简单了,开春撒把种子,然后就揣着手等下雨吧,不用怎么拾掇它。清闲。”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老许说道。
直到去年,许立强意识到,这种清闲日子要到头儿了。为了适应今后秸秆减量的大趋势,镇里开始着手改粮田为菜田。许立强所在的庄头村是试点。合作社开大会,点将他跟30多位老社员率先“转岗”趟趟路。
就这样,老许放下了玉米棒改当菜把式。岗位变了,跟以前比最大的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俩字——“操心”。“打一开春播下菜种子,‘夹板’就算套上了,没闲的时候。一遍遍浇水,还得提防着倒春寒;铺地膜,天一暖和,赶紧得给膜覆遍土护苗……哎,干不完的活儿。”他打着呵欠说道。
说话间,远远看见一垄接一垄的田。合作社将庄头村这320亩地流转过来,集中连片,一年两茬种马铃薯、胡萝卜。今年早春,马铃薯已经种下,眼下零零星星已有薯苗冒头。
一畦垄上鼓出许多小土包,许立强蹲下身,轻手轻脚颤巍巍扒开土包给记者看,原来下面铺着薄薄一层塑料膜,膜下棵棵马铃薯苗正直起腰往上顶呢。不远处,还有几棵苗顶起三五厘米,眼看就要顶破地膜,老许却用铁锨铲起土,把苗盖住了。“给点压力,苗能更壮;再者,眼瞅着一会儿就热了,盖上土苗不会晒坏。”许立强说,这都是专家教他的。
房山区种植中心为帮农民顺利转岗,从中国农大、北京农职院、张家口农学院等请来不少专家给培训。为了随时跟专家联系,交流苗情,请教对策,一开年,许立强专门用分红的钱,买了部旧款的苹果手机,换掉用了多年的诺基亚。
“不为赶时髦,为的拍苗发微信,方便。”老许说。打开微信,名叫“老农民”的群里有百十来号人,其中三十多位是各地院校专家,剩下的都是邻村、邻镇培训班的同窗。“哪儿不明白,拍个照片发上去,就有专家给你支招儿。”
说着,老许蹲下来,冲着一株刚破土的苗拍了一张,想问问能不能浇水了。马铃薯早期不喜水,判断何时开始浇是门技术。阳光下,他坐在地头,眯起眼,挥着粗粗的手指朝屏幕一通点。
伺候菜地脑更得勤
同村的律玉彤开着农机路过。许立强收起手机,提高了嗓门冲着驾驶室里喊:“改得咋样啦?”“差不离儿啊,这不,试试去。”
简短对话的背后,有这样一段曲折:去年,村民们试种胡萝卜时,用的是法国的播种机,单垄单行,效果不很理想,费种子,一亩地光种子钱得花750块。
得改装。区种植中心把尚不熟悉蔬菜种植机械的农民们集中在一起,到区里的农机学校去“深造”,指导他们动手改装农机。年初,律玉彤学成回村后,就一直自己闷头鼓捣。大伙儿都想知道,他究竟弄出了啥名堂。
记者跟在农机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到了村头的一块小试验田边。改良版的农机就要在这里小试牛刀。
先挂上涡轮犁刀镟地。机器轰鸣,土雾腾起,底层泥土被翻上来,带着潮气儿的泥土芬芳瞬间散发出来。紧跟着,改换大型刀具耕垄,四行八垄一次成形。律玉彤停下农机,乐和着跳下驾驶室。“下午叫种植中心的人来,看看咱这改装得合格不合格。”听这口气,看那神态,显然他已成竹在胸。
农村老话讲:人勤地不懒。可伺候菜地之后,律玉彤才咂摸出这话的道道儿来:人勤,不光是手勤、腿勤,脑更得勤。
点上烟,他坐在树底下指着新装好的涡轮犁刀,跟记者侃起来。过去种粮食,没那么多讲究,犁地深了浅了,差不多就成;如今,种菜不能那样,浅了苗弱,深了苗不出,可得花心思。要想犁出的地一边深,装刀具的时候有个窍门:刃尖方向相反的两片刀为一组,一组一组安装,“不这么装,犁出的地准坑坑洼洼,狗啃的似的。”律玉彤说,这是多少人反复试验总结的经验,要不是上了农机学校,自己且得栽跟头呢。
刚吃过午饭,房山种植中心的负责人王武装,带着技术员就来村里了,直奔试验田,测田垄、量行距、对比深浅度……终于点了头。今年的胡萝卜,律玉彤和社员们就能实现精量播种了,一亩地用种不到300元,还不用间苗,省钱省力。
达到无公害是个挑战
打去年成为改种试点开始,王武装就隔三差五奔庄头村来,帮着联系专家答疑解惑,组织农户上培训班,遇上作物急症,农艺师出身的他还能挽袖子上阵,对症开方。
这次来,他不光是为检验改装农机的效果,另有一桩事让他始终放心不下。蔬菜种植的环节解决后,紧跟着就是要打开市场。而如今,要想在北京市场上站稳脚跟,质量必须过硬,必须要达到无公害标准。这对没有种菜经营的新手们,着实是个挑战。
听王武装细细一讲,许立强等人各个拧起眉毛。原来,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哪。一天闹一种,能足足折腾你一年,这可咋办是好?
找人取经。王武装打听到,市植保站有个治虫大王郑建秋,他专为农民发明了一套治虫明白卡,遇到什么样的病怎么紧急处理,接下来怎么治,怎么样治了虫又不妨害蔬菜品质……列得一清二楚。上周,他刚从郑建秋那里取来好几大箱明白卡,准备这周随着下乡发到农户手上。
翻开卡片,上面写得明白:马铃薯害虫分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其中比较主要的有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怎么治?利用蚜虫的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瓢虫科的甲虫和食蚜虫的黄蜂,就是以蚜虫为食。
还有,薯块贮藏期间,最容易受到细菌侵扰,可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处理或者使用杆状细菌。同时,可用驱虫植物、桉树等保护贮藏的薯块。
许立强等众人看完卡片,把心放肚子里了。大伙儿觉得,全国有那么多种马铃薯的农户,谁比谁能差到哪儿去,人家能干的咱也干。虫子多,治虫的招儿更多,慢慢学呗。
一条新路已然展开
转过天来,合作社负责人朱言利从张北回来了。作为众社员的主心骨,他不单得操种植的心,还要盘算今后的销路。
去之前,精明的朱言利已大致摸清了情况:张北气候比北京冷,胡萝卜、马铃薯一年只能种一茬,而自己这边一年两茬,年中、年末都能上市,刚好与张北错开几个月的时间,因此不存在激烈争抢市场的矛盾。只有这样,人家才愿意把摸熟了的门道告诉你。
这次张北之行,跟那里的种植大户盘起道来,朱言利大开眼界。人家卖土豆、萝卜,早已不是大车趸、小车卖这么简单了,跟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单供货,跟旅游公司联合拉游客搞农事体验,与大公司签约,放心菜当做职工福利直送上家门……花样繁多。
咱们何不学学人家,跟其他单位搞搞联合,这是双赢的买卖。合作社大会上,朱言利把自己的想法跟大伙交了底:许立强吧嗒吧嗒抽烟,一时半会没回过味儿来。
朱言利刚要补充,列席的王武装看出社员们心里打鼓,抢先发了言,他告诉农户,区种植中心在“我买网”建立了“房山云端”农业板块,近20户本地商家都入驻了,月销售额已突破30万元。有的合作社还在天猫和一号店上开了店,月均销售额都超过50万元啦。
这番话着实让农户动了心,大伙掐了烟交头接耳起来。紧跟着,朱言利又抛出一个利好消息:他和房山本地的食品加工厂——凯达恒业已联系好,他们愿意采购马铃薯、胡萝卜,烘干后做零食。
王武装接过话头,凯达恒业是区里加工厂的龙头,他们的产品,连续几年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斩获大量订单,值得合作。
这回大家吃了“定心丸”。“以后,光知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闷头干活可不灵啦,凡事都得讲个合作。”朱言利说得人们频频点头。
从种粮食到种蔬菜,看似简单的转岗,却让农民们潜移默化改变了许多。学技能、谈合作、抓市场……一系列未曾经历的课题接踵而来,许立强、律玉彤们每天都婴儿学步般地前行着,他们面前,一条新路已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