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殡葬5年内将达50% 公墓将小型化

21.10.2015  15:52

  到2020年,本市的骨灰生态化安葬比例要达到50%以上。北京市将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体系,将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撒散等纳入奖补范围。

  昨天(10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绿色生态殡葬建设推进会上,市民政局发布了移风易俗、生态殡葬的推进目标。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卫东表示,面对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坚持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殡葬改革宗旨,走绿色生态殡葬建设之路,是深化本市殡葬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本市33家经营性公墓因地制宜推出了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了20%,部分公墓积极探索节地效果更为显著的骨灰撒散和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撒海试点工作。到2014年,骨灰撒海数量已达到年火化量的2%,年撒海量超过2000份。

  不过,当前殡葬还存在传统墓葬仍占有较大比例、墓位硬化现象较为普遍、生态安葬率处于较低水平、土地循环利用程度不高、可降解殡葬用品未广泛使用等问题。

  陈卫东表示,到2020年,本市要基本实现遗体处理无害化、服务环境园林化,祭祀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环保型殡葬用品广泛应用。今后几年,本市将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体系,加大政府购买节地生态安葬服务力度,逐步将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撒散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态葬纳入奖补范围;各区县民政部门要将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纳入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和服务创新,引导市民积极主动移风易俗。

  除了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外,本市还将争取实现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撒海和景观撒散都是“完全不保留骨灰”的生态殡葬方式。二者相加的数量,届时将占当年火化量的6%,总数近5000份。

  此外,本市还将加强推进殡葬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传统的占地公墓也将进一步引导小型化建设。市民政局要求,各公墓经营单位要大力节约现有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造占地面积低于0.5平方米、墓碑高度低于0.5米的小型节地葬,并套种绿植进行绿化美化。这一占地面积标准,只有目前的一半。

  经批准兴建的骨灰林,则要严格执行民政部门的批复要求,回归生态属性,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为主,不再新建传统墓碑。

   现场

  八宝山生态墓园似公园

  亭、廊、影壁、假山、人工瀑布,草坪、灌木、松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西北部,新建成的4.33万平方米生态墓园区,更像是一座雅致的公园。骨灰墙掩映在绿树与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中,不再惹眼生硬。

  先建公园后建墓园。园内的绿植都进行了更换、补种、移栽。600余株的油松、石榴、西府海棠、玉兰、银杏,1000余株的迎春、鸢尾、紫藤、月季、荷花,使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

  工作人员介绍,生态墓园秉承园林建设理念,在科学改造原有山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造了数十处景观。其中,假山依沟势地形而建,通过自然落差,又形成一个4米高的人工瀑布。水上建桥,形成了小桥流水的优美画面。

  正是这种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殡葬建设完美结合,使园中的墓穴可以隐藏在奇石假山、小桥流水、花木草树、亭台楼阁中,使生态墓园成为了凭吊亲人、寄托哀思的理想境地,同时又是一处能休闲健身、旅游踏青的公园。

  生态墓园除了建有10020个骨灰格位的玉岑园立体安葬区外,还突出生态化、艺术化和科技化,设计建造了六种生态葬式:草坪葬、树葬、自然石葬、景观石葬、水葬、花葬。另外,墓园专门设立了骨灰撒散区,骨灰放置于可降解容器中,深埋土层1米深,最终融于自然,并不保留标志。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