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疆生态拉锯战:抵御沙害没有“中场休息”

06.02.2017  09:04
  “这里的夏天绿油油一片,不是树就是草。早几年可不这样,那时候白花花都是沙。”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曲香芝颇有些感慨。
  地处中国北疆、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呼伦贝尔沙地是中国五大沙地之一。由于早年乱砍滥伐、人口增长、过度放牧与开垦,以及不合理开发,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据第三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呼伦贝尔全市沙地土地总面积超1950万亩。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林业局副局长刘再义介绍说,呼伦贝尔沙地大部分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不连片分布,而且与草原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果哪年干旱,可能周边的草场就会退化成沙地。
  刘再义将他多年以来从事的工作形容为抗沙“拉锯战”。
  2009年,《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规划》发布实施,当地沙地治理艰难前行。
  “治沙能不难么?2009年我们开始大规模的治沙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流动沙地。”新巴尔虎左旗官员呼斯乐说,这里主要通过种植灌木和草来进行绿化,每年开春就要开始忙活,扎沙障固沙、播撒灌木和草,为防止牧民牛羊进来还要搭网围栏。
  “沙地深处车都进不去,只能靠工人一趟一趟把种子背进去。”呼斯乐说,经过数年治理,流动沙丘才被固定住。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生态脆弱、沙害严重地区的牧民搬迁到生态新村。“地还是他们的,我们治理好了再还给他们。”呼斯乐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不仅有牧民从生态脆弱的地方迁走,也有因为治理沙地而住进沙漠的人。
  孙明山就是其中之一。“在沙地工作只有种树一条主线。”这位七旬老人已在沙地住了十几年。经过孙明山及其同伴的共同努力,一片9800亩樟子松终于在沙地上建成。
  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2016年的大旱使孙明山的9800亩樟子松一个夏天就旱死了一大半。
  “我当时都心疼死了。辛辛苦苦养育的树一下子就没了。”
  不过,孙明山并没有放弃,有政府上的保险作为依托,他表示还要继续种树,把旱死的树都补种上。
  经过治理,呼伦贝尔沙地与多年前相比已变化很大。刘再义告诉记者,新巴尔虎左旗政府所在地阿木古郎镇周边以前都是茫茫白沙,现在都绿了;不远处甘珠尔沙地的樟子松现在都长到3-5米高。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总面积减少为1911万亩。记者从官方获悉,“管护”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副局长胡立森告诉记者,尽管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沙化危害得到有效治理,但呼伦贝尔沙地局部仍在扩展,沙化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已经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刚开始恢复,稳定性较差,极易形成二次沙化。
  “一旦停止治理,极易发生反弹。”胡立森说,未来将以恢复沙地原生植被,改善沙地生态环境,控制沙地内部活化、外部扩展作为目标而继续努力。(记者 乌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