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集团副总经理刘珺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辨析“逆周期”问题

01.12.2014  23:31

11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6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讲。本次沙龙特邀IMI学术委员、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刘珺博士,辨析“逆周期”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鄂志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室主任陈启清、IMI所长助理宋科等出席会议。沙龙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刘珺博士的演讲从“逆周期”中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及政策对位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经济周期的演变规律。首先,他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范畴,详细梳理了货币政策正与反的关系。国际上,他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纵向轨迹为线索,并与欧洲、日本做出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他又回顾了我国2000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演变与效果。

在谈及顺逆周期下的宏观调控政策时,刘珺博士特别指出,2014年以来,货币政策转向“结构型”,具体方式则呈现为定向降准与定向工具的结合;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之向是“”的,政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在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的机理是通过反作用力影响经济要素,而“逆周期措施”即为反作用力的体现。在大的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的目标选定与力度拿捏难以掌控,对于我国来说,坚持改革才是达到真刺激、久刺激目标的着力点。

最后,刘珺博士在对“逆周期”中的政策对位进行总结时,强调了五点内容:第一,“逆周期”是一种时点、时段的概念而非趋势性的概念;第二,“逆周期”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是危机后处理机制的组成部分,而危机处理肯定是逆向的、矫枉的过程,一旦趋势成型、新的周期形成,则“”与“”的区分也不复存在;第三,“”的精髓是顺势而为,只有顺势,反作用力才会到位;第四,“”的前提是前瞻性,即科学、精确、适时的预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五,“”作用机制的关键是要找准主要矛盾,对现代经济而言,全要素生产产率是关键中的关键。

魏本华局长在点评中高度评价了刘珺的演讲,并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逆周期”操作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宏观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大学陈雨露校长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