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东亚“环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02.12.2016  06:10

1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日本立教大学日本研究所于共同举办了日本与东亚“环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李铭敬主持会议。

环境文学”,亦称之为“生态文学”。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急剧增长等人为因素,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一时期,欧美国家相继出现了“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等从文学与哲学等角度重新思考人类与环境问题的文艺思潮。受此影响,中国的生态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翻译欧美的相关理论与作品开始,也在逐步发展之中。但是,中国的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反对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旧有的自然观,它是一种以全新的文学观为出发点的新的文学范畴,因而所谓的“环境文学”,亦多指据此理念而新创作的新文学作品。至于环境与以往文学的关系,则鲜有关注和研究。基于此,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宗旨,希望以“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重新考察日本古典文学与东亚文学中的“环境”以及古代文脉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藉此加深我们对于人与环境问题的思考。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中国、日本和法国等专家学者的稿件14篇,其中包括基调讲演稿两篇。立教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端学者小峯和明的基调讲演题目为《关于日本与东亚的“环境文学”》,他将十六世纪前后的日本文学设定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就饮食文化以及动植物的对象化与主题等问题进行重点考察。他的讲演大致沿着“何为环境文学”“环境文学为何且如何成为研究的问题点”“环境文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文学的研究对象”四个问题展开,并强调将经过文学等形式再产生的“二次性自然”作为其研究的焦点问题。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的讲演题目为《东亚古典学中的艾草》,他认为要理解东亚古代的环境文学,古代东亚的自然观念是最为重要的钥匙。他的讲演以艾草为切入点,围绕对于艾草的知识认知和想象,从生化与化生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时空观念形成后、在其影响下东亚古典学逐渐形成的一些主要特征。

会议的发言讨论共分为三个环节,中方学者方面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冉毅的《潇湘八景的原景及其诗语意象》、西北大学教授高兵兵的《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奈良・平安京与长安・洛阳》、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陆晚霞的《庐山与日本的遁世文学》、清华大学讲师高阳的《〈大唐西域记〉中的自然与环境》、早稻田大学博士赵倩倩的《〈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的“长鸣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车才良的《〈蕉坚稿〉中的题画诗》、蒋云斗的《伽婢子》卷十二之一的〈早梅花妖精〉与〈古杭红梅记〉》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徐园的《大正期漫画中的动植物拟人化手法》等;日方学者中主要有立教大学助手原克昭的《宗教话语中“联想思考”的诸相以及国土和自然环境》、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Matthias HAYEK的《近代前期的宇宙观与自然观的一个侧面–元禄至正统年间的类书》、长崎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松本真辅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四天王寺迁移说》、综合研究大学院博士粂汐里的《说唱故事中的风景描写》等。

三个环节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张龙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马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以量和日本茨城基督教大学教授染谷智幸主持,围绕着每个环节的每一位发言,主持人一一作了评述,发言者与参会者之间亦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讨论。最后立教大学教授铃木彰作了会议总评。此次会议是将“环境问题”纳入日本文学与东亚古典研究领域加以探讨的国内首次学术会议,对于东亚视阈的中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富有开拓性意义。

会议的学术气氛较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各高校的师生前来参会,聆听了会议发言。国家外国专家局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化北参加会议并认真听取了部分学者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