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高海拔地区大棚光热与气流环境形成机制及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在西藏启动
本网讯 5月9日至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高寒高海拔地区大棚光热与气流环境形成机制及结构优化研究”西藏启动会暨西藏自治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现场调研工作顺利完成。该项目由我校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联合承担,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淑梅主持。
为了增强自治区方面对该项目了解,带动更多的当地年轻骨干关注和参与研究,项目组首先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召开了现场启动会。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计划处副处长李鑫、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姚常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所副所长李艳峰、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校水院李保明教授,西藏日报社记者,以及项目组成员和年轻骨干30余人参加了启动会。
赵淑梅详细汇报了项目的立项背景以及研究目标、内容与实施计划。项目以高寒高海拔地区发展设施种植大棚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为导向,拟从大棚光环境、热湿环境、空气流场特性、结构受力、通风管理模式等角度开展研究,形成适合高寒高海拔地区大棚环境分析与结构优化理论,为解决西藏自治区蔬菜供应不足问题,促进当地设施园艺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助力。
李鑫对项目的获批表示祝贺,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以及促进地方科研团队建设和提升科研项目申报水平等提出了建议;姚常雨代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致辞,表示会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希望项目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牧民,并嘱咐大家要把握好工作节奏,保证在藏工作期间身体健康。李保明感谢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和农牧科学院对设施园艺领域的重视,高度肯定了自治区在本领域所做的科研项目规划,并对项目实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启动会由西藏团队负责人代安国研究员主持。
启动会之后,项目组成员克服高山反应的不适,立即开展现场调研,以期获得更多的现场信息。项目组一行先后前往拉萨、林芝、日喀则和那曲等人口较为集中且海拔高度(海拔2900-4700米)较为典型地区,实地调研了科研院所基地、国家科技园区、设施农业公司、种植农户以及连队生产基地等,行程3800余公里。调研内容涉及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设施类型、环境状况、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管理方式、收益水平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在西藏地区,设施类型有塑料中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指导,生产性的温室大棚大多没有结合当地特点和作物需求等进行朝向、形状、结构、环境的专业设计,设施设计、建造及环境管理尚缺乏科学依据。本次调研,既初步把握了西藏地区主要园艺设施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也直观感受了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温湿风雪、空气压力等方面的独特自然环境特点,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现场调研结束之后,项目组在西藏农牧科学院蔬菜所举行了调研总结及项目实施研讨会,重点就西藏地区设施大棚科技问题与技术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研讨,优化了研究与现场试验方案及计划安排,并就共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我校水院教授丁涛,副教授梁宗敏、李明、许晶、梁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员代安国、副研究员李艳锋等参加了现场调研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