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宣教要善用互联网

11.06.2015  11:21

      环境宣教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环境宣教需要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努力开创新局面。2015年是环境宣教“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为进一步集思广益,科学编制环境宣教“十三五”规划,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环保事业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宣教工作规律,更加反映公众意愿,按照“开门编规划”的原则,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环境报社联合面向社会开展“建言环境宣教‘十三五’规划”征文活动。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各地优秀来稿,并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给环境宣教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为打造环境宣教工作升级版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环境信息传递高效便捷。互联网、云计算使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的环境信息能够在网络上快速扩散,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统一发布平台成为可能。

 

      其次,免费教育资源日益增多。网络为公众获取免费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课堂环境教育的时空局限,公众依靠网络随时随地可获取环境科普知识。

 

      再次,公众表达平台日益增多。微博、微信为公众表达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的普及推动进入全民记者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环境诉求,参与环境事件的讨论。

 

      最后,公众更加注重参与体验。互联网经济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除了切身环境利益受到损害,对其他的环境问题是否真正身体力行参与解决、从小事做起,还是要看参与是否带来乐趣、带来开心的参与体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十三五”环境宣教工作,需要紧跟时代,创新思路,体现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努力实现3个转变,即从侧重活动宣传向推进环境公共关系转变,从侧重环境新闻发布向推进环境传播转变,从政府部门单打独斗向推进全民参与环保转变。具体而言,要建立健全四大机制。

 

      品牌培育机制。将常规活动进行品牌化包装,将活动做成精品,将精品做成品牌,再努力做成环境宣教的名牌。树立大宣教格局,充分认识品牌培育人的作用,不断加强环境宣教队伍能力建设,既包括环保系统的宣教队伍,又包括从事环境宣教的社会力量,推进环保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精心培育品牌环保社会组织。

 

      坚持开门办活动,既要政府间部门合力推进,又要邀请社会力量参与策划和执行,体现环境宣教工作的用户导向和公共属性。对现有环保社会组织(含大学生环保社团)公益活动百花齐放、但又浮在表面的现象进行积极引导,根据当前环保重点工作,集中打造若干品牌公益活动,承接单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投标,继续探索环境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公益平台,注重公众的参与体验,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的自觉自律行为。

 

      跨界融合机制。要按照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既要积极培育环境保护领域“党政界、媒体界、企业界、知识界”四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将网络大V纳入环境宣教的统一战线,同时也要善于整合教育、媒体、法律、艺术、设计等各界资源,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元素、理念融入其他行业,积极推动环保+其他行业的融合。

 

      在环保+教育方面,探索建立环境教育网络公开课,强化环境教育的即时性,打造环境教育的O2O模式。在环保+传播方面,要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前做出传播方案,从环境传播的视角做好环境新闻的发布,培育一批从事环境深度报道的记者,向公众提供聚焦热点、喜闻乐见、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新闻产品,要重视自媒体的传播能力,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与公众对话平台。在环保+设计方面,鼓励开展绿色设计竞赛、环保网络游戏开发等活动,让环保以更加时尚、舒适的方式融入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逐步推进国家绿色化战略的落实。

 

      数据分析机制。要紧跟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善于从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大气、水自动监测数据中分析当前重点的环境污染问题;从重大敏感性项目立项和行政许可情况,预警环境群体性事件;从百度、谷歌等搜索排名中了解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从公众网上购物和超市购物数据中分析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联偏好,定期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和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环境宣教工作的针对性。

 

      探索建立环境宣教工作数据库,包括宣教工作人财物投入,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等绿色细胞分布,环境公益活动项目库,环保社会组织信息库,环保志愿者分布,环境舆情事件分布,公众环境素养评价及绿色供应链信息等,为提高宣教工作成效、建立良好的环境公共关系提供基础的参考数据。

 

      绩效评估机制。要开展环境宣教工作基础研究,探索量化考核,从环境传播、环境教育、绿色创建、能力建设、公众参与、舆情处置等方面不断完善环境宣教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将公众环境素养、公众参与能力、环境舆情处置、可持续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杜绝为宣教而宣教而忽视工作绩效的思想。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环境宣教工作绩效公众调查评估,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修正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宣教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评价环境宣教工作的重要依据。(hcq)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