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组对7省市“督”出了哪些大问题?

15.04.2017  08:16
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题:中央环保督察组对7省市“督”出了哪些大问题?——透视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情况反馈

  新华社记者高敬

  随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14日向湖北省委、省政府进行督察反馈,第二批对7省市的督察情况已全部向社会公开。

  2016年11月底至12月底,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北京、上海、重庆、湖北、广东、甘肃、陕西等7省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督察。这一次督察组又给7省市开出了哪些问题清单?

   7省市边督边改,已问责3100余人

  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从2015年底对河北省进行试点起,中央环保督察组每到一处,都在当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风暴。

  在进驻期间,督察组开通举报通道,受理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按照边督边改要求,各地严查严处群众举报案件,并向社会公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底,7省市共受理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的群众环境问题举报超过1.5万件,已基本办结。

  其中,广东省受理的群众举报数量最多,达4350件,责令整改单位企业数量达到6248家。陕西省受理的举报数量最少,为1309件。

  7省市问责总数超过3100人。其中,陕西省问责人数最多,达938人。其余6省市依次为甘肃问责836人,广东问责684人,湖北问责522人,上海问责56人,北京问责45人,重庆问责40人。

  此外,7省市共计约谈4600余人,拘留265人。

   地方领导干部环保认识不到位,考核问责流于形式

  生态环境治理得好不好、能不能上马污染企业,地方党委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情况,地方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情况成为督察的重要内容。

  记者梳理7个省市的督察意见发现,督察组对地方领导干部环保认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强调。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在一些地方仍然根深蒂固。2013年修订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管理办法》,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采矿产,违背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上位法的规定,导致部分自然保护区内违法采矿问题突出。陕西省渭南市2015年还要求除税务和安全生产外,其他部门不得对工业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严重阻碍环境执法工作。

  还有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仍显被动。如在北京,督察组明确指出,北京市的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习惯把环境问题归咎于客观原因,谈及大气污染就强调区域外来输入,谈到水污染就强调水资源不足,对主观原因和自身工作问题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履职不到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违反相关规定,为北京哲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延期。

  环保压力传导层层递减,一些地方的考核形同虚设。督察组指出,重庆市虽然建立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但2015年度综合考核中,有些考核结果出现31个区县得分几近相同情况。督察组下沉督察的8个区(县),7个未将环保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

   水污染问题突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中央环保督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记者发现,督察组对北京、陕西等省市明确提出了大气环境治理意见,但水污染问题均成为对各省市督察意见中的重要内容。

  如在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督察组严肃指出当地水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凸显。全省共建成水库6275座,水电站1788座,部分河流水体“湖泊”化,水质恶化严重。督察中,还有干部直言“这些年一些地方向湖泊要钱、要地、要房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侵占蚕食湖泊的问题仍在发生”。

  广东省在大气环境治理上早谋划、早行动,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树立了标杆。但一些城市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作推进缓慢问题也比较突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要求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4万公里,但实际只完成9000余公里。截至督察时,深圳、东莞两市每天仍有约45万吨生活污水直排环境,广州市每天仍有47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

  在上海、重庆等地,水环境治理也成为督察组此次通报的重要方面。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即使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也存在很多欠账。如北京在用的21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有11家超负荷运行,餐厨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上海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缺口较大,导致垃圾非法倾倒事件频发,甚至出现部分垃圾跨省倾倒现象。

  针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各督察组强调,7省市党委、政府应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除报送国务院外,各地的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也会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

  据悉,下一批中央环保督察最快将于4月下旬启动。今年我国将实现督察全覆盖,这场“央”字头的治污问责风暴对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对我国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