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长:PM2.5降5% 今年完成目标更加困难

26.01.2015  19:12

北京市环保局长陈添接受新京报专访。

  昨日,参加北京市人代会的人大代表审议了北京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这是近年来北京人代会首次就政府的专项工作进行专门审议。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执行和监督单位,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和环保局的副局长、各处室工作人员分散在不同的会场听代表审议。

  昨天下午,陈添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谈PM2.5的目标设定、作为环保一把手的压力以及京津冀未来的环保治理。

  谈目标 下降目标定为5%是自我加压

  新京报:去年北京PM2.5治理离完成目标还差点儿,今天来有压力吗?

  陈添:还好,我们很坦然。去年市人大立法,当年3月1日执行。在之后的连续9个月,每个月人大代表都会检查我们的工作,看我们执行得怎么样。这9个月我们的工作都历历在目,也陪了人大代表查了很多地方。坦白说,我问心无愧。我们尽心尽力了,队伍里的人都是蛮拼的。

  新京报:有人大代表质疑你吗?

  陈添:从我听到的意见来看,人大代表对大气防治污染报告审议情况很平稳。政府报告如实写了距离目标还有的差距,态度很诚恳。我们元旦之后得到数字后,给中央也如实报上去了。

  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PM2.5下降4%这个数据非常来之不易。在国外来讲,细颗粒物的变化近几十年年均下降的幅度是1%或2%。从北京过去的十几年来看,年均下降的幅度在2%或者3%,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不容易。

  新京报:今年PM2.5的下降目标设定为5%左右,是不是也比较难完成?

  陈添:是会更困难,但也需要去努力完成,这是自我加压。

  新京报:PM2.5每多下降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

  陈添:浓度的反应当然受气象的影响。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跟PM2.5浓度的减少不是线性的关系。PM2.5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污染物的减排量是加倍的。如果PM2.5的浓度越低,下降比例变大肯定越难。

  新京报:有代表认为今年PM2.5下降目标“5%左右”中的“左右”可以删去,因为这样又给完成任务留有余地。

  陈添:对我们刚性的要求是PM2.5指标下降,指标是导向性的。今年定在5%左右,“左右”的意思就是PM2.5受其他影响的因素,有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气候变化,现在已经四九天了,可没有风啊。天不帮忙就应该更努力才行。所以我觉得这个指标的设定,是反映了我们坚定治理大气污染的态度。

  谈压力 人口等基数大 环境治理更难

  新京报:政府的数据说PM2.5下降了,有些人说那为什么看到的蓝天还不多?

  陈添:阴天、雾或者是空气有点不透亮,确实不太好看。但是这不代表污染物超标,蓝天不是衡量好天的唯一标准。昨天晚上下了点雪,空气虽然看起来也不透,其实空气是良好的。所以一定要首先相信数据,相信科学。

  新京报:就是说数据肯定真实?

  陈添:北京市的数据是绝对保真。我们没有动力去掺水、造假。

  新京报:有时候我们和别的机构数据不一样,为什么?

  陈添:正常来说,如果监测方法是一样的,人员水平是一样,维护程度也一样的话,数据可比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的数据出现偏差是因为测试方法不同。

  新京报:你治理大气污染多年,近年北京人口、能源消耗等基数更大,治理是不是更难?

  陈添:是的。比如APEC期间的治理,真是不容易。我们不能说要与天斗、与地斗,只能认知科学规律,尤其自然规律不能违背。

  新京报:作为首都主政环保的官员,压力是不是挺大的?

  陈添:是的。一方面,北京的工作在全国都有指向性和导向性,还有样板作用,这是有压力的。另一方面,雾霾天公众的舆论带来的压力更大,其实任何一个城市遇到这种情况都有压力,作为北京市的环保局长压力更大。有的时候同事找我签字,都得挑一个好天儿,压力确实反映在心情上。

  新京报:面对误解的时候,怎么办?

  陈添:没有辩解的必要。空气与人的关系最直接,每个人都要呼吸。你减一分污染就是一分,每做一点工作都反映出来的。

  谈举措 拥堵费正研究 已出几个方案

  新京报:下一步治理污染的重点是什么?

  陈添:从根上来讲,要把现在目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对于生产这块的管理,比如对企业数据进行在线监测,违规后就要处罚。而对于生活方式的引导,当然也包括法律和行政手段,我觉得更需要通过经济杠杆来引导。

  新京报:北京是否会收排污费和拥堵费?

  陈添:是否征收排污费的权力在国家层面,北京没有这个权力。至于拥堵费,我们正在和交通委研究,已经出了几个不同的方案。

  新京报:那还会采取单双号限行等行政手段吗?

  陈添:现在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法中有写,在红色预警的时候要实行单双号限行,只是没有实行。在污染比较重的时候采取这种措施也是完全可能的。

  新京报:京津冀联合治污目前有什么进展?

  陈添:去年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抓。我认为这件事情不是谁帮谁。一个地方的态度不能是我拼命地排污,因为不治理,首先会使当地的老百姓受到污染。

  新京报:今年在京津冀三地联合治污上有何安排?

  陈添:首先是实现信息共享,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下一步三地环保部门会共同做一个区域环保规划,以治理大气污染为主。作为总体规划来讲,要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的数据来往,这样的话才能够拢到一块来。

  新京报:你和河北、天津两地的环保厅(局)长在一起主要聊雾霾?

  陈添:聊大气多一点,也聊水,北京和津冀是上下游的关系。

  新京报:大家都处在这个位置,觉得处境很像吗?

  陈添:同命相怜。大家都知道治污很难,聊聊天取取经,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