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王文:青年学者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20.05.2016  08:58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有幸受邀参会,代表青年学者做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10位现场发言人中,有4位出生在1970年以后,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年学者的关怀和重视。

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表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他说,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的时代,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他叮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总书记的讲话为青年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年轻一代学者面临着重大的时代机遇,只有立足实践、下苦功夫,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便利,才有可能超越前辈,甚至超越目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实力强大的西方同辈。

事实上,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中世纪以来持续领先世界,与其青年学者持续不断地涌现密不可分。这些欧美青年学者之所以能成为后起之秀,并通过自己的思想创新引领国家崛起甚至改变世界,关键就在于他们很好地抓住了时代机遇,钻研时代最重大的研究对象,破解时代最难应对的课题。比如,国际政治理论家温特40岁时出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寻求冷战和平终结的原因;亚当·斯密36岁时出版《道德情操论》,探究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如何良性运行市场经济;“欧元之父”蒙代尔32岁时出版代表作《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寻求经济一体化后的最优货币原理。写作《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通常是“十年磨一剑”。前辈学者把握时代潮流,敢于创新思想理论、突破机制体制桎梏的国际通行经验,值得年轻一代学者借鉴。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实践以及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巨大挑战,为中国新一代学者提出了学术研究的紧迫要求,也提供了丰厚资源。

然而,当下有些青年学者为了发表学术论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追名逐利、哗众取宠。有的为了评职称、进编制争来争去,忙得不亦乐乎,满足于“指甲盖上打天下”。必须说,这些问题与时代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也有的因住房、工资、职称评定困难而烦恼,甚至因此而有所懈怠。显然,这些困难需要有关部门以更大的投入、更实的措施加以解决。但凭心而论,学术研究这个行当本身就应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更何况相比前辈而言,当下的青年一代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与更多的现实创作源泉。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栋梁,青年学者应当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只要真正瞄准时代最棘手的问题展开研究,找真问题、做真学问,时代一定不会辜负青年一代的努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年一代打了气、加了油。青年学者应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勇创佳绩,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原文刊于2016年5月20日 第01版)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海外版]王文:青年学者不能辜负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