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王文:重新发现正在“被崛起”的伊朗

22.01.2016  09:01

习近平主席将于23日抵达德黑兰,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14年来第一次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将掀开中国、伊朗两个亚洲文明古国交往的新篇章。笔者过去一年曾四次调研伊朗,深刻感受到伊朗正在处于发展潜力的“释放前夜”。

许多年来,中国对伊朗都显得相对陌生。实际上,当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大国如埃及、伊拉克、沙特、叙利亚、土耳其等均因诸多变故对中东的主导能力被大大削弱时,长期保持国家稳定的伊朗,借中东对手们实力衰退之机,推进什叶派势力扩张,大幅提升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伊朗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了霍梅尼革命35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度,堪称“被崛起”。

伊朗经济处在“喷发前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伊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041.32亿美元,居世界第28位,也是中东第二大制造业强国。伊朗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资源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联合储量。

伊朗有“世界矿产博物馆”美誉,占全球矿产资源总储量的7%。目前铁矿石已成为伊朗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资源品种,显示油气资源之外中伊能源领域合作的新潜力。

伊朗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美国制裁下压抑了36年。现任总统鲁哈尼执政后,美伊双方频频释放改善关系信号,随着伊核谈判获得重大进展,任何国际形势缓和都能使伊朗发展“触底反弹”。较为扎实的工业底子、年轻而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结构,使得伊朗具有巨大的发展势能,只待合适时机喷薄而出。

中国可以从伊朗进口石油化工以及高分子产品,扩大进口资源的规模。随着全球油价走低,中国一直在东部沿海积极寻求填充新开发的战略性石油储备。即使经济增速已放缓,这些新储备仍有助于支撑中国对进口石油的需求。而伊朗能源出口的复苏,毫无疑问使其成为中国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选择对象。

伊朗的“中东枢纽”地位正在变现

伊朗除了处在整个亚欧大陆中心以外,在现实经济和人文交往当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枢纽角色。伊朗和土耳其有着友好的往来,和俄罗斯是邻国,和中国又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友好交往的国家,随着制裁的解除,伊朗的“中东枢纽”地位正在逐步“变现”。

伊朗在中东有很大影响力,随着伊拉克什叶派政府上台,以及美国逐渐撤出中东,这种影响力有增大趋势。随着形势变化,伊朗在也门、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伊拉克西边接壤的是叙利亚,东边是伊朗,从而构成了一道什叶派新月带。随着两伊关系改善,这一新月带要道将贝鲁特、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德黑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地理位置上看,“丝绸之路”的北、中、南、海四线当中,伊朗几乎都是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棋盘中贯穿“一带一路”的枢纽,是该战略的关键一环。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西亚、中东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交界点,而伊朗是西亚和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伊朗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外交上和中国有巨大共同利益,有伊朗这么一个战略支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就有了坚固的支撑。

伊朗的体制具有高度稳定性

根据宪法,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治体制,最高宗教领袖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宪法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权力不容更改。在最高领袖之下,还有总统、议会和司法相对独立。这种特殊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选举权利,同时又使得精英阶层能够高度统一,增强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能力。

为了应对西方国家的颠覆和制裁,伊朗自我衍生出了基于石油非美元结算的独立金融服务网络以及完全自主的根服务器,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伊朗社会的影响。对希望保持战略自主性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伊朗是保证中国新疆安全的重要伙伴

伊斯兰国”的兴起,也在提升伊朗的全球地位。伊朗与“伊斯兰国”的天然敌对性,使伊朗跃升成为阻隔快速变异式蔓延的各类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屏障,对中国新疆形势及防范宗教极端势力浸透也能发挥作用。在反恐问题上,伊朗跟中国有着同样立场,伊朗希望中国能参与到地区反恐事务上来。

当前伊朗仍处于“国家势能估值”的低位期,伊朗的“估值预期”正在走高。此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可谓恰逢其时,在对伊合作上“低价加仓”,定将开辟中国外交的新格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原文链接:

[环球网评论]王文:重新发现正在“被崛起”的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