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王义桅剖析一带一路:2049年建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昨日以“‘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在北京师范大学讲座。他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由欧 亚地区交通网络形成的综合性经济走廊,并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他还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有三个阶段,预计到2049年会建成以中国为主的共同体。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著作。王义桅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国为什么要伟大复兴?有什么标志?”王义桅的问题引起全场关注。“丝绸之路的复兴是一个标志,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伟大复兴找到合法性,中国的复兴在于推动更多国家共同复兴。中国自古有全局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研究‘一带一路’是研究‘一带一路’所代表的时代趋势。”那么,什么是“一带一路”?他表示,“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欧亚地区交通网络,沿这些交通线路将会逐渐形成为此服务的和相关的产业集群,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王义桅指出,这个交通网络将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形成世界最长经济走廊。这有利于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
其实,中国最晚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但为何能超越其他国家?首先,中国在秦始皇时就已经“书同文,车同轨”;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全、独立、完整的国防和工业体系;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国内的互联互通基本完成。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有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产出的29%,沿线国家和地区达26个,其货物和贸易出口占世界的23.9%。可见潜力巨大。
王义桅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无法搭车,从而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模式历经50年,“一带一路”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未来担当。“一带一路”还是人类文 明500年未有之变局,开创包容性的全球化,激励文明复兴,实现人类的再平衡。同时,“一带一路”还是5000年未有之变局,推动中华文明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向信息文明转型,以及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
如何建设“一带一路”?王义桅提出,共分三个阶段。第一,到2016年,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开工,沿线形成共识。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突破。第 二,到2024年,一体化格局形成。沿线国家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通往波罗的海、波罗的海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安全畅通。第三,到2049年,建成以“我”为主的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且中国在周边事务和全球治理结构中占主导优势。
王义桅在讲座中坦言,“一带一路”的建设面临诸多风险。政治风险包括美国的战略围堵、俄罗斯的战略猜疑、印度的战略不合作、日本的战略搅局等。此外,还有安全、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风险。
他建议,为规避风险要尽量做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生产、服务、产业链的当地化,同时,重视与丝绸之路终点站欧洲的合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