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时延安教授主讲吴玉章青年学术沙龙 解析山西腐败窝案
11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术沙龙协同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联合举办的跨学科案例开发分享工作坊在明德主楼会议室召开。本期沙龙以“山西腐败窝案解析”为主题,法学院时延安教授率领案例项目团队同大家进行了分享,商学院徐京悦副教授主持沙龙。来自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人口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等多个学院近20位青年学者参与本次沙龙活动。
十八大后山西省共有26位厅级以上(包括副厅级)官员被调查,其中包括4位省部级官员。山西发生的腐败案件,具有明显的“窝案”、“串案”特征。对山西腐败窝案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腐败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原因,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沙龙伊始,时延安教授介绍了项目组的成员构成情况和整体研究维度,简要概述了山西窝案的案情情况,解读了窝案的人际网络、利益勾结、犯罪联动等基本特点,以关系图的直观形式呈现了山西窝案的“三个本色”。
在进行多学科解析时,项目组成员王丛虎副教授从公共管理学维度,阐述了具体领域腐败的分析与治理;时延安教授和刘计划教授从刑事法学、犯罪学的维度,讨论了腐败窝案涉及的定罪与量刑、窝案形成的原因和腐败利益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等;富晓星副教授从人类学/社会学的维度尝试解读了窝案的形成机制,主要源于中国独特的官场文化,以及形成“窝案”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小环境及国家话语的政治大生态等。随后,时延安教授提出,该案例项目的研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治理命题,腐败的治理需要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获得较佳的解决方案。项目组希望通过对山西腐败窝案进行解析,提出相关治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建议,确保构建的惩防体系对腐败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预防,更好地保障对腐败分子的惩罚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璇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专家王雪莲副教授作对项目组的整体报告分享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在自由讨论与交流环节中,老师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多个与这一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以及向案例项目团队提出了多项建议。沙龙主持人徐京悦副教授对项目组的强大阵容和阶段性成果表示赞许,同时期待跨学科案例开发计划项目在前期这些分享的案例项目示范带动下能够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