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国防 青春无悔

13.10.2014  15:29

——记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毕业生薛峤

通讯员 王春泽

图为薛峤近照。

  薛峤,男,1983年12月生,山东邹城人,中共党员,精仪系2014届博士毕业生。201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激光与光子技术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共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6篇,曾获得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工作。

  初见薛峤,颠覆了我心中“山东大汉”的形象,个子不高,但精神十足,眼神中带着一份笃定。2013年10月,他签约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九院”)从事可控激光核聚变的研究。整个交谈的过程中,他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或许这代表他对自己人生的下一阶段做了非常满意的选择。“在园子里呆了4年,让我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是我对清华人最好的诠释。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投身国防事业,我无怨无悔!”薛峤如是说。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

  来清华之前,薛峤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北京或山东之外的地方找工作,更没有想过去四川绵阳九院工作。九院,一个以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聚集了全国顶尖的核物理人才。刚来清华读博士时,他都不知道我国的西南腹地有这样一个单位。

  博士期间,他从事高能激光系统中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该课题依托于国家重要项目——可控激光核聚变的研究,对未来核物理理论和实验以及有效利用可再生能量提供重要基础。博士二年级时的第一次出差,让他与绵阳九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绵阳,潮湿的天气、麻辣的食物都给这位北方汉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那呆上几天,身上起了很多湿疹,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些焦躁与埋怨的情绪,对这个大山里的城市一点都没有好感。后来随着项目的推进,他多次赴九院出差,进行系统调试,不仅克服了天气、饮食等带来的问题,还主动去和院里的工程师交流学习,了解激光聚变中心,了解九院,了解我国的国防事业。

  薛峤说道:“我们现在所做的神光系列激光器就是为了在地球上人为制造‘小太阳’,实验模拟发生在真正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它可以为人类带来清洁能源,现在不可再生的资源越用越少,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清洁能源的研制或许还能改善北京的雾霾问题。” 谈到这个话题时,他显得非常自信与骄傲。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福利,为我国国防事业带来进步,这颗小小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萌芽了。

  2013年10月份开始找工作时,薛峤直接将简历投向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虽然之前也有一点小纠结,但父母支持的态度坚定了他选择九院作为自己事业起点的信念。也因为专业的对口,他很快应聘成功并成功签约。“铸国防基石,做祖国栋梁”这个座右铭一直在为他提供着动力,使他坚定地走在通往国防事业的康庄大道上。

科研贵在坚持

  博士在读期间,薛峤共发表6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接近4.0。但博士4年下来也并非一帆风顺,理论依据缺乏、系统试验调试失败、论文难产都给科研道路带来了不小的羁绊,通宵的公式推导、实验验证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事情对意志力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坚持下去,是薛峤当时唯一的选择。“我所做的研究,不仅仅关系到自己是否能够正常博士毕业,我在九院做实验代表的是清华大学博士生的一个形象,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会给我的导师、我们实验室甚至母校清华大学丢脸,并且这么重大的一个科研项目我怎么能说退出就退出,所以坚持下去,是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要求。他严肃地说道。

  他回想起2012年的春天那段科研过程中难忘的记忆。那时候,实验中遇到了一个关键性技术难题——核心光学器件的面形质量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项目就无法进行下去。老师和他们几个学生通宵达旦地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后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合理猜测是否正确、解决方法是否可行,需要经历实验的验证。由于他们身处绵阳的装配现场,而当时正好只有成都才具备面形检测的条件,而且由于实验进度要求紧迫,他们不得不一大早驱车前往成都,然后再赶回绵阳,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被彻底解决。这段每天驱车近300公里的过程持续了近两周的时间,早上天一亮他们就带着希望出发,中午又带着问题归来,晚上回到宾馆继续开会讨论直到深夜,第二天又重新带着希望出发。他们在车上也不停地讨论,竟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指着窗外说,“看,那些金黄的花真漂亮啊!”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四川盆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啊!谈到这里,薛峤感慨到:“哎,可能是我们的大脑都在忙于思考,竟没有领悟到这大自然的馈赠吧!我是山东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盛开的油菜花,每当再次看到它们,不禁会想起那段艰难困苦又收获颇丰的岁月。”

  他一直坚信,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探寻到更深的地方,只有经历磨难才能使自己的羽翼更丰满,薛峤的肩上已然担负了一份沉甸甸的的责任。

  坚持,一个只有16画的词语,说出或写出都极其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又是何等困难。英国作家约翰逊曾说过“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薛峤四年对科研的坚持,为他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他的青春画上了彩色的一笔。

在九院,再启程

  4年前,怀揣着追逐学术的梦想来到清华园。有过失败时的沮丧,有过遇事时的慌张,但在坚持之后,薛峤收获了知识,磨练了意志,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4年的清华园生活,让薛峤发生了蜕变。“待人真诚、处事合理、敢于担当”是朋友对他的评价。

  薛峤也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的人。他说:“感谢我的导师在我遇到困难时对我的鼓励,感谢清华给我提供历练的平台,感谢九院的同志们对我博士课题的支持。是清华培养了我,我也有责任回到九院继续工作”。

  如今,他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继续潜心可控激光聚变的研究,在绵阳继续绽放自己的青春,为我国的核事业添砖加瓦。祖国终将会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也祝愿薛峤能够乘风破浪,继续前行。在九院,再启程!

(清华新闻网10月13日电)

供稿:就业指导中心 学生编辑:小 西

 

(http://news.tsinghua.edu.cn)